English

“张先生是个真读书的人”

2006-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蓝英年 我有话说

张中行先生去世近百日了,我的思念之情依然。

这两天又拿起张先生赠送给我的书,目光停留在《负暄三话》中的《韩文佑》一篇。韩文佑先生是张先生的好友,刎颈之交,1950年韩先生调往天津,二老的来

往虽少了,但友情依旧,直到韩先生去世。

上世纪60年代初,我经常到韩先生家请教,韩先生多次提到他的挚友张先生,说“张先生是个真读书的人。”

我与张中行先生真正交往始于上世纪90年代,那时他已经是大名人了。我约张守常先生到人教社拜访他。办公室里有两三张桌子,还有一个人,他没有单独的办公室。守常先生比我想得周到,带了几本张老的书请他签名。张老从桌子旁边抽出《负暄琐话》和《负暄二话》,签名送给我。说还有一本《负暄三话》,现在办公室里没有,以后再送。

不久张先生打电话约请我和内子吃饭。我们先到人教社找他,然后一起去景山东门对面的一家饭店吃饭。他带着《负暄三话》从楼上下来,步履轻盈,真不像八十岁以上的老人。他知道内子是演员,还认出她在电视剧《篱笆、女人和狗》中演过“枣花娘”。吃饭的时候跟她谈起文艺界的情况,大意是现在看话剧的人少了,大概不是演员的问题,而是缺乏好剧本吧。

我和张老接触得并不多,一年见两三次面而已。多半是我们到北京德胜门外华严里去看他。他住在一套小三室(无厅,以过道代替厅)的单元,使用面积不过五六十平方米,非常狭小,是我到过的最简陋的住宅。与我交往的都是平民百姓,普通的脑力劳动者,但所有人的居住条件都比张老好。我的居住条件也比张老好。像张老这样的大儒越来越少了,可居住条件如此恶劣,让我既惭愧又痛心。然而张老并不以为意,他是平民学者,过惯平民生活,和平头百姓打成一片。他带我到住所附近饭店吃饭,服务员和经理见他来都热情招呼。那天他从家里带了一瓶酒,我想饭店是不能自带酒水的,可服务员不但没说什么,还马上把酒打开,打破饭店不允许带酒水的规矩。他还选了几样菜带给老伴,那时张师母已行动不便了。

苏州广播电视报的记者小祝对张老极为崇拜,趁到北京出差的机会,想拜见张老。我打电话问张老,他说:“来吧!”我们去了,张老亲切接待了我们,并请我们吃饭。小祝给张老带来几只毛笔,用意很明显,但他不敢说,我不便说。他回苏州不久,打电话告我,张老给他寄去一幅字,大喜过望。我的两位学生在北京外国语大学攻读博士,想见张老,约好在我家见面。我安排一位接张老,一位送张老,她们都得到张老一本书,签名称她们为“女史”。她们不明白“女史”是什么意思,我告诉她们“女史”是女士的尊称。我岳父是江苏书法家,他去世后我们决定自费出版他的《罗化千墨迹选》。需要名家写序,我们想到张老。张老说应该请书法名家写,并且热心帮我们辗转找到书法名家,写了一篇文辞并茂的序。从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张老是何等的平易近人。

韩先生说张老是“真读书的人”,说得非常对。张老对中国典籍非常熟,这从他的文章中也可以看出。经史子集,随手拈来,恰到好处,不仅使文章凝重,有时还产生一种幽默感。这是我辈望尘莫及的,今天像他这样熟悉中国典籍的人恐怕已经凤毛麟角了。

张老对西方哲学同样熟悉。一次他问我:“令尊翻译的《纯粹理性批判》用的是哪个本子?”我回答不出来,送给他一本先严翻译的这部书,张先生翻了一下便说,用的是我年轻时候看过的英译本。张老早年就读过康德,还读过许多西方哲学著作,所以他的文章蕴涵着哲理和思辨。比如他把婚姻状况分为四个等级:可意、可过、可忍、不可忍。

张老读过我的文章,希望我挖掘得更深些,不限于写作家。我觉得他对苏联文学并不熟悉,作品读得不多。以他的学识,未必看得上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泛滥的苏联小说。但他对苏联体制却相当了解,对苏联的解体并不感到惊讶,认为是发展的必然结果。

张老告诉我写文章不能说假话,但也不可能把心里想的都写出来。人还得学会保护自己,不能只图一时之快信口开河。他说宋人蒋捷词中“临别赠言朋友事,有殷勤六字君听取:节饮食,慎言语”,说得很对。他举了几个人的例子。比如,他说张东荪身居高位,荣任政府委员,因“快言快语”,很快就从高处摔了下来。他把张东荪比做孔融。张老说自己胆小,只说可说的话,做能做的事。张老是从旧社会过来的知识分子,在历次运动中没受到过激烈的冲击(一般的批判在所难免),得力于他的格言:慎言语。他在人教社工作认真,业务水平高,耐心回答求教者的问题,与同事的关系处理得很好,也没有任何把柄。没有人想整他,想整也整不了。他强调不说假话,而不是说真话。

有人问张先生为什么七十岁以后才写文章?张先生曾对我说,年轻的时候曾想写小说,未必写不出来。他没说能写为何没写的原因。我想是他忙于养家糊口,到几个中学教书,没有时间和精力。另外,他如果写小说,也不会采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手法,出版无门。他晚年写的这些极受欢迎的文章,“文革”前断无发表的可能――他只做可做的事,不做不可做的事,还是哲人的思路。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