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热情地关注时代、现实和生活

2006-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付小悦 我有话说
在全国农村题材文学创作研讨会上,有几个镜头格外意味深长:开幕式上,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介绍华西情况,华西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这位农村基层老干部智慧的语言使作家产生了浓厚兴趣,讲话不停被掌声打断,河北作家关仁山甚至为此修改了第二天的专题发言,陕西作家叶广芩则说要多拍照片,带回去开拓西部农民思路;会议特地邀请农
业部专家作了专题报告,大家认真倾听,还与专家就农村经济发展、民主选举等问题进行热烈交流;诗人赵恺初见作家蒋巍,向他深鞠一躬,为的是感谢他用文学记录了曾感动中国的丛飞……

从某种意义上讲,此次研讨会在具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典型意义的江苏省华西村召开,使这次大会天然地具有了与时代、现实和生活紧密接轨的意义。而事实上,农村题材文学应如何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也正是一百多位与会者热烈讨论的话题。

热情关注带来丰厚回报

“当我走进冀东大平原寻找普通劳动者的感觉,我问自己,你真正了解农民吗?不仅仅是农村政策变化,农民生产过程,还有农民想什么?爱什么?恨什么?他复杂的感情世界是什么样的?”带着这样的感情,关仁山长期在河北农村体验生活。他的付出得到超值回报:描写农村改革20年变化的长篇小说《天高地厚》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后,曾收到数以千计的读者来信,甚至有25位听众集体签名:“希望能得到一本《天高地厚》,让大家传阅。”这成了关仁山创作的极大动力。而他正在创作的《感天动地》,其灵感则源于和一位村官的近距离接触。至于下一部《天长地久》,他打算描写“十一五”规划后农村的变化。“一个以农村题材为主的作家,赶上这样大变革的时代,非常幸运,如果创作与之擦肩而过,将是无法弥补的遗憾。而描绘时代,贵在深入生活。”关仁山如是说。

10年之前,评论家将关仁山、何申、谈歌称为农村题材创作的“河北三驾马车”。何申生长于城市,18岁后才第一次见到乡村,但长年在农村体验生活,已使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情况了如指掌。“要真正地深入生活,而不是抱着功利的思想‘捞’素材,那样绝不会产生好作品。只有和农村、农民真正打成一片,作品才能在不经意间厚实。”何申的创作成果是对他这番肺腑之言的最好注解:从《穷县》、《穷人》等“穷”字系列,到《年前年后》的“前后”系列,再到《富起来一次》的“富”字系列,他的数十篇作品几乎记录了新时期农村改革至今的全过程。

以写作家族题材闻名的女作家叶广芩去偏远的山村挂职体验生活,曾令许多人费解。她的初衷只是关注生态和山区农民生存状况,但后来,她与这方土地的感情越来越深,在这个不通电话的山村,一呆就是6年。“在这里,我真正领悟了农民的智慧,也体会到了陕西文化的‘韵’。”叶广芩在这里写出了《老县城》、《老虎大福》、《黑鱼千岁》、《山鬼木客》等农村生活作品,为创作带来新突破。“作家的责任就是关注社会,我们不能沉浸于自己熟悉的情致而忽略其他。”叶广芩深有感触。

崭新的时代、鲜活的现实和火热的生活在期待作家的关注与文学的表现,反过来,又给予文学以丰厚回报,这便是文学与时代、与现实、与生活之间永恒而富有魅力的关系。

热情关注解答创作症结

怎样把握新的时代内涵?怎样塑造新的农民形象?怎样超越对于农村和农民的旧有观念?怎样在继承厚重传统的同时寻找农村题材创作新的突破?为什么一些作品中看不到历史发展的变化轨迹,也难觅时代气息?这些创作中的症结引起了与会者的注意,而大家对这众多问题的各样解答,归根结底,也正是:关注时代、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如评论家吴秉杰所说:“种种问题,都可以归入文学和生活的关系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次生活的长征,它也向作家发出了相邀同行的深情呼唤。”

一提起文学长廊中的农村人物形象,人们常常会想到闰土、梁生宝、陈奂生……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带有当时的鲜明特征。但新时期以来,文学中似乎较少有这种深入人心的更为复杂、更具新质的农民形象。吴秉杰问:“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我们的农民兄弟?”他认为,“用城里人的眼光观察农村与农民,偶尔也走马观花或以传闻编织起自己的想象”,“对于农村普遍生活状况的了解和心理体验已渐渐远去”,造成了这种缺失。评论家李敬泽也提到了面对“三农”问题的认识难度。他认为,中国农村题材文学有深厚的传统,但这传统经验今天面临巨大考验,现实日新月异、经验千差万别,如果还是套用过去的经验,虽然操作容易,但必然影响深度。

先是关注生活、深入生活,然后才谈得上认识生活、把握生活。作家蒋巍认为,应坚持唯物辩证观点、科学发展观看待农村的发展变化。评论家李星则说,虽然很多作品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但有时候作家思想资源的匮乏使作品难以读解当前复杂的农村变化,使作品还停留在表层。评论家贺绍俊在重提强烈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之外,还着重强调了精神性。他认为,对于作家来说,必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内涵上做文章,必须要有精神的高度才能描绘新农村的完美图景。而作家赵本夫则用自己的创作历程表达了对文学关注时代的思考:从最初直观反映农民甘苦,到关注农民的精神层面,直到近年在“地母”系列中关注人与大地、人与自然的关系,他一直没有停止对农村的关注和思索。“无论如何,文学的责任是不能解构的。当然,关注时代不是大家一窝蜂浮光掠影地表现新农村,也不是简单地歌颂好人好事,而是要直面现实的复杂,不仅表现欢乐与幸福,也要表现撕裂与痛苦、对传统和惯性的留恋,文学,应深入到大地、灵魂和人的本质。”他说。

会议特地安排了作家们在华西村民家中用便餐,村民的富裕与幸福令作家们啧啧称叹。“你们想看什么样的文学?”作家问。村民七嘴八舌:“我们熟悉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和事。”“鼓舞人的。”文学与时代、与现实、与生活在此产生了共鸣。的确,在这轰轰烈烈的时代进程中,我们的文学不应缺席,我们的作家不应失语,理应做出铿锵有力的文学的回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