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奏响产业自主创新最强音

2006-05-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吕贤如 我有话说

欢庆“神六”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的热潮尚未消退,绕月工程取得重要进展的喜讯接踵而至,枭龙飞机首飞成功的捷报又随后传来……在一连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诞生的背后,是国防科技工业战线自主创新能力跃上新台阶。

特别是“十五”期间,国防科技工业不断加大改革、调整和发展步伐

,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比翼齐飞。自主创新带动了国防实力大幅提升,军工经济总量以年均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十一大军工集团民品产值达7040亿元,为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成果,不仅存在于国防需要的新型武器装备中,也存在于我们日常衣食住行、各行各业中。在这些领域,国防科技工业以其“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以其雄厚的科技优势和人才资源,成为自主创新的领军者。

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型重大装备的开发和产业发展上,国防军工系统成就巨大

国人曾为没有自己的巨轮、自己的飞机、自己的汽车而叹息。而现在,这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十五”期间,诞生了中国第一个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搭载混合动力型轿车,即国防军工系统自主开发的“CV9”轿车,在第四届北京国际清洁汽车技术研讨?成果展览会上,与国际混合动力汽车同台竞技,获得“突出贡献奖”。

装备技术方面,不仅一批武器装备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还形成了150万辆汽车、500万辆摩托车的生产能力。2005年汽车销售近百万辆,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摩托车销售360万辆,继续保持全国第一。

航空技术方面,军机、民机双双实现了从产品出口到技术出口的战略突破。自主研发的第三代军机横空出世,大大增强了我军战斗力;民用航空方面,跻身世界支线飞机主要制造商行列。

船舶技术方面,已能设计和建造符合任何国际标准、航行于任何海域的绝大多数船型,具备了多型高技术船舶建造能力,不仅改写了远洋事业靠买船和租船的历史,更实现了批量接单建造,跻身世界第三造船大国。

航天技术带来的不仅是火箭、飞船。今天,无论是在西部高山,还是在南海边陲;无论是偏僻的农村,还是孤悬的小岛,我们都可以畅通无阻地通信。此时,我们享受的是卫星技术带来的欢乐。

在几十年设计制造、成功发射数十颗人造地球卫星的基础上,我国建立起卫星通信广播系统,380多个卫星转发器、几十个部门80多个专用通信网、4万多个各类VSAT地球站,成功地解决了全国各族人民看电视、听广播、打电话问题。

在能源的开发利用上,国防军工技术功不可没

能源,正成为日益威胁到人类生存、亟待解决的新问题。

“一个真实的神话”是美国科学家对我国自主开发的高温气冷堆发电装置的称赞。神话之说并非妄评。首先,这个装置是目前世界上最安全的核电装置。其次,在石油、天然气日益紧缺的今天,氢燃料虽然被普遍看好,但成本太高,而高温气冷堆能以极低的成本提供相对巨大的能量,从而大幅度降低制氢成本。

作为世界上第一座模块化高温气冷堆实验电站,我国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堆项目的二期工程于2003年1月达到满功率运行并网发电,它的建成引起国内外核能领域的强烈反响。模块化高温气冷核反应堆是一种安全性好、可用于高效发电和高温供热的先进核反应堆,它是唯一可在2020年前实现商业化运行的第四代核能系统,我国在该领域走在了世界前列。

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终于掌握了核技术向核电技术转化的关键技术,掌握了百万千瓦级核电机组自主设计能力和建造核心技术。“十五”期间,秦山二期、三期和岭澳核电站相继建成投产,自主设计建设的秦山一期核电站出口到国外。实现了核电技术出口“零”的突破。核电为解决我国能源短缺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在使有限的资源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需求方面,国防军工技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如今,我们已经不再完全“靠天吃饭”。这方面,卫星技术立下了头功。我们设计制造、成功发射了气象卫星、资源调查卫星、遥感卫星、巡航卫星等家族卫星。通过气象卫星,能够比较准确地知道天气变化,预防重大气候灾害,减少灾害损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象雷达是我国新一代国家气象网的主力装备,成为资本市场雷达第一股。通过其他卫星,可以预测全国粮食产量,准确度可达95%以上;可以探测农作物的病虫害;可以进行全国大范围的气候调节,促进农作物丰产丰收;可以应用于导耕、播种、测土、施肥、喷药、收割等农活;可以通过太空育种,使种子发生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产量大幅增加,其中水稻单产可超过800公斤。这些技术,为农业生产开辟出了一条科学之路,改变了“靠天吃饭”的传统。

这方面,核应用技术功不可没。核应用技术不仅可以广泛应用于工业、公共安全、环境保护、医疗卫生、地质勘查等方面。还可以通过核辐射育种选种,丰富和优化农作物,通过辐照加工可以避免农产品发芽、生虫、霉变,延长保存时间。

谁能想到,要吃好,也离不开军工化工技术。2005年,黑龙江省松花江流域发生大面积化学污染,沿江数十万居民有水难喝,情况十分危急,此时,兵器工业集团紧急调运2000吨活性炭,投入松花江,清污净水,使沿江人民饮食转危为安,为发展中俄两国人民友谊作出了贡献,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高度评价。

种种创新,显示了我国国防科技工作者的聪明才智与豪情壮志,极大提升了国防科技工业乃至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种种创新,辉煌壮丽,预示着更加美好的明天!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