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创新成果充实本科教学

2006-05-3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通讯员刘慧卿 我有话说
大连交通大学连续挤压工程中心是我国目前唯一专门从事连续挤压和连续包覆技术的研究机构。该中心于1989年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KLJ250单轮单槽连续挤压机。1992年,又研制成功了国内第一台SLJB350单轮双槽连续挤压包覆通用机,使我国在这一领域一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96年在SLJB350单轮双槽连续挤压包覆通用机上成功地
生产出直径达30mm的电缆铝护套,使我国在这方面的技术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2000年成功开发出铜材连续挤压机组,现在已经形成了TLJ300,TLJ350,TLJ250,TLJ400系统的铜材连续挤压机组,并且形成了铜铝通用机,挤压包覆通用机等新型号。迄今在全国销售120余条生产线,遍布国内23个省、直辖市,进入港台地区,出口到瑞典、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地区,既为国家节省了外汇,又为企业节省了成本,还为学校争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大连交通大学连续挤压工程中心在宋宝韫教授的带领下,不仅把科研直接转化为第一生产力,为我国相关行业创造了数十亿元的产值,而且还把科研工作与教学高度有效地结合起来,不断提高学生教育整体质量,取得了明显成效。

因材施教将科研成果带入课堂

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他们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积极开拓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学生施展才华、张扬个性、体验成功提供机会。教师们编写了连续挤压技术讲座教材,为学生举办了30余场专题讲座和报告会。教师在成形工艺、成形设备、材料基础等其他专业课的讲授中,添加了有关连续挤压原理及设备方面的内容。同时,在教学中,还根据连续挤压和包覆技术多变的市场需求,调整人才培养的类型和层次结构,满足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教师们将自己的科研成果作为具体应用的实例,大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

宋宝韫教授是在大连交通大学成长起来的连续挤压领域的专家,是我国连续挤压技术的奠基人和开拓者。他运用中英双语教学,亲自参与到本科生的教学工作当中,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使学生在深化掌握书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提高了英语水平,增强了联系实际的能力。在课堂上,宋教授改变了以往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起开放的学习环境,注重和展示解决问题方法的探原、调整、形成过程,积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悉心指导将科研成果带入毕业设计

几十年来,大连交通大学连续挤压工程中心的教师指导了上百名毕业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设计的题目全部来源于所承担的科研工作,涉及计算机软件设计、数值模拟、力学计算、结构设计、液压系统、模具设计、模具材料、粉末冶金等多个方面。科研需要什么,就设计什么,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学生改变了以往老师教什么我学会什么、老师怎么教我就怎么学这种学习方式。在毕业设计的几个月中,学生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方案设计、社会调查、查阅文献、资料搜集、工程绘图、计算、实验、数据处理、外文阅读、计算机和工具书使用、文字表达等基本技能,得到了进一步的训练和提高。这种毕业设计,锻炼了学生综合应用、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获得了科学研究的基础训练,有助于他们形成严谨、踏实、实事求是的科研观念,为日后的继续深造或者工作做了良好的铺垫。

“真刀真枪”在社会实践中培养人才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方面普遍存在的一个突出矛盾,是毕业生的技能构建和市场需求不能完全接轨,学生普遍存在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实际工作能力与未来就业岗位衔接不上的问题。企业最需要的是那些具有一定社会经验、工作经验的毕业生。可以说,实习是大学生由学校跨入社会的第一步,也是专业学习的一个重要实践环节,其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

十几年来,大连交通大学连续挤压工程中心的教师先后安排大四学生在全国20多个单位企业进行了实践与学习,改制后,和大连瑞尔高科技产业公司、大连机车车辆公司等建立了长期的合作机制,持续为学生提供检验所学、深化所学的机会。通过实习,学生既通过与企业的沟通明确了未来从事工作需要的条件,形成了一个明确的就业导向,并根据自己的就业导向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弥补了自身实践技能缺乏的缺点,积累了工作经验,增强了就业竞争力,提升了自己的就业资本。同时部分学生通过在实习期间展现出来的才能为自己争取到了企业留用的机会,实现了就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