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人文教育与大学使命

2006-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丁东澜 我有话说

大学生作为掌握现代科学文化知识,代表“民族希望”、“祖国未来”的青年群体,他们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关系到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牢固确立,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小康社会的全面实现。着眼国家未来,直面大学校园,深入思考人文素养的内涵及其与“做人”的关系,研究人文素养的培养过程和教育要素,分

析大学在人文教育上的特殊使命,探讨大学人文教育的实施途径,对于高教战线来说,既责无旁贷,又刻不容缓。

今天我们理解的“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可以泛指理想之“人性”的思想观念。作为“人文”核心的“人文精神”,则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意义上的态度和理念。

人文素养对于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至关重要。如果说生理机制是一个生命体成其为人的物质条件,那么人文素养则是决定这个生命体是人还是非人,或是人才还是非人才的最主要的内在因素之一。孟子说过:“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他还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孟子所说的“四端”,充之以时代内涵,不就是我们所说的人文素养的核心内容吗?

人文素养是后天的,教育的作用是主导性的。教育活动的基本矛盾是“个体”的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教育的本质是通过传承和创新文化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并促进社会的发展和个体的全面发展。

教育传承和创新文化,主要通过传递和更新知识来实现。而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总是和学习、掌握知识相联系。就是说,一个人的“人性”,只有和知识相结合,才能达到完善的地步。

系统的知识可分类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以人的精神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人文科学,引导人们发展人性,完善人格,升华人生,其对提高人文素养的作用不言而喻。但有必要指出的是在人文学科教学中人文内涵的丢失问题,即把人文类课程作为纯粹的"知识"来教学,忘却了它们是一种评价性、体验性的学问,忽视了其中所包含的人文思想,其结果削弱了人文学科的教化作用。

社会科学的任务是研究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从人文教育的角度来讲,学习社会科学重要的是要认识和遵循各种社会现象的发展变化规律,理解人是一定历史条件和一定社会关系下的实践主体,领悟发展人性和实践人生,既要讲人的能动性,顺应社会的发展趋势,站在时代的前列;又要讲人的受动性,自觉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

以物质世界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其任务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任何自然科学的发现和进步,都伴随着科学精神的发扬。所谓科学精神,就是人类从事科学活动所体现的精神,其内涵主要表现在“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上,包括自由探索的精神、勇于批判的精神、大胆创新的精神、严谨求实的精神、锐意进取的精神、为真理献身的精神,等等。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活动在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也在创造着精神文明,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时候也在追求着人类自身的进步和发展。因此,科学活动也具有人文性,科学世界本身也是一个丰富的人文世界。进行科学教育,不能忽视对科学精神的赞颂和弘扬。

大学是最高层次的教育机构,大学在人文教育中负有特殊使命。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明确的教育理念,《大学》开宗明义第一句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学习首先要学如何做人,以达到崇高的境界。今天,“大学为何存在”、“大学如何存在”的讨论,再一次提醒我们,大学存在的“根”是为了培养人才,为了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

大学要坚守自己的定位,但不能遗世独立。它是“时代之表征”,它应该倾听社会的呼声,反映时代的精神。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已确立为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

战略思想,这一科学发展观包含着多少人文思想和精神;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蓝图已经绘就,而人文思想和精神无疑是实现这个整体社会价值目标最基本的文化价值资源;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由人文精神支撑的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胡锦涛总书记最近提出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而人文素质培养是荣辱观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工程。大学坚持人文教育,弘扬人文精神,意义现实而深远。

近代以来,大学教育始终伴随着“人文”与“科学”之争。19世纪,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由此带来科学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兴起和发展。科学是把双刃剑,它在极大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给人性和社会以不留情的打击。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从相互排斥走向相互融合,于是,科学人文主义便应运而生了。它以科学主义为基础和手段,以人文主义为方向。有专家预测,科学人文主义将成为21世纪重要的教育思潮。在这场端倪渐显的文化思潮和教育改革中,大学自有其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作者系杭州师范学院副院长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