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赣州新农村建设的“实”与“新”

2006-06-0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陈建强 我有话说

在江西赣州农村这片“红色大地”上的每一天,记者时时都感到新风扑面,精神为之振奋。经过六天马不停蹄的深入采访,记者感到:蜚声全国的“赣州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实”与“新”。

实:重实际重实干重实效

“经济欠发达”――这是江西的省情,也是当地干部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牢记的一个“实际”。因此他们确定的一条工作准则就是“不增加农民负担、不搞形象工程、不搞强行摊派”。

从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需要解决又能够解决的事情做起,让农民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针对村容村貌和基础设施普遍较差的实际情况,赣州市把自然村的整治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首先打响“三清三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攻坚战。“三清”是清垃圾、清淤泥、清路障;“三改”是改水、改厕、改路。“三清三改”也不是一哄而上,他们首先启动了4025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让这些经过整治的村庄成为“活广告”,从而激发起广大农民投身建设新家园的积极性。

整治村容村貌,“三改”工程最大。为了取得切实效果,各县乡都不发现金补助,而是实行“以奖代补”、“实物补助”等方式。

在南康市潭口镇的金塘村,今年80岁的王昶告诉记者:“我们这里的新农村建设,搞不搞、怎么搞、搞到什么程度,都是老百姓说了算!”赣州的自然村整治实行申报制度,完全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推山、不填塘、不砍树”――在赣县、安远县、崇义县、兴国县,在记者到过的每个村庄,都能听到村民们随口说出这句耳熟能详的话。既保留农村历史文脉,传承赣州客家建筑文化,又注意保护山体、河流、水塘,凸显田园风光,避免城乡一体化变为“城乡一样化”――这是江西新农村建设的显著特色。

新:新产业新农民新风尚

建设新农村,关键是让农民“生活宽裕”。赣州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入手,大力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农民增收布局谋篇。

在安远县车头镇,记者见到的廖长水是“赣之源果业发展合作社”的理事长。这个合作社是江西第一家具有法人资格的股份制果业合作社。廖长水告诉记者,这家合作社是由20名社员以现有挂果脐橙株数折价作股出资方式组建的。合作社实行“三统一”:统一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统一供应农业生产资料;统一果品质量标准。眼下合作社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在上海、深圳建立了办事处和专卖连锁店。合作社的新机制促进了果业生产向规模化和生态、高效、低成本方向发展,这家合作社目前共帮扶果农一千多户,传技术、打市场,去年一年就帮助村民促销脐橙300多万斤,成为当地果农增收的好帮手。

在枧田村,68岁的戴华杰不久前刚刚领到赣州市人事局颁发的《农村实用人才专业技术资格证书》,那一次,全村共有8人成为“土专家”。已经是“助理农艺师”的戴华杰高兴地说:“真要感谢‘农民知识化’工程!”“农民知识化工程”是赣州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项目。“农民强素质,政府来买单”,仅去年一年,安远县就出资100多万元,建立了73个农技培训基地和5各职业技能培训基地,为23205名农民举办各种专业培训班358期,其中2660人获得初级以上技术资格证书。

文院村成为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后,村民相继自发成立了“老年劝导队”、“纠纷调解协会”、“禁赌协会”等,每半年召开一次村民大会,评比“好儿女、好夫妻、好兄弟、好邻居、好婆媳”,村委会组织礼仪队敲锣打鼓地把荣誉奖牌挂在“五好”家庭的门楣上;对个别闹纠纷、不孝顺的人和事,村民齐声指责,上门劝导。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