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香山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

2006-06-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胡波 我有话说

什么是香山文化?香山文化是如何形成的,它的地位与作用是什么?这是人们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香山文化的自然与人文背景

远古时代的香山,曾是珠江口外南海之中的小岛,历经数千年的地理变迁,才逐渐形成今天依山傍海、山海相连、河网密布、道路纵横的自然环境。依

山傍海,河道纵横,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决定了香山先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永远离不开山和海的恩赐,脱不了山和海的属性。香山先贤郑道实就说:“吾邑三面环海,有波涛汹涌之观,擅土地饶沃之美,民情笃厚,赋性冒险,圜?栉比,林壑森秀。士生其间,既获游观之乐,复鲜生事之厄,孕育涵濡,历世绵邈;或则家承诗礼,学有渊源;或则起自孤根,性耽风雅,兴之所至,发为咏歌。虽则丰啬各殊,显晦异致,然关河边塞,能为激壮之音,吊往惊商离,不胜凄惋之调,鉴其佳什,奚让前贤。兼以僻处偏隅,鲜通中土,无门户主奴之见,有特立独行之风”。古代香山这种独特的山海相连的自然生态环境,也孕育了香山人开放会通、务实灵活、开拓进取的精神和博爱、包容、和谐的风骨。

香山同时又是一个移民社会。秦汉时期,香山岛仍然是南海郡番禺县南端的一个荒岛。《永乐大典》就有:“香山为邑,海中一岛耳,其地最狭,其民最贫。”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多战乱,部分中原人辗转迁徙至此,以岛为家。到了隋唐时期,香山岛已经出现“家世殷富,驺僮布满山谷,皆纨衣鼎食”的家第。以农业生产为主、渔盐业为辅的生产方式,使香山岛开始摆脱南蛮的落后状态。宋元时期的香山县,也不过是南海、番禺、东莞、新会四县濒海交界处的一些岛屿组成的下等县,四面依然环海。不过,从宋元至明清时期,大批中原人为躲避战乱而移民香山,带来了先进的江南水田耕作等方面的生产技术,并成为垦辟沙田的生力军,移入的江、浙、闽、赣诸路商人和手工工匠,也成为香山从事工商业的先民;官宦的入籍,则带来了内地文化。所有这些因人口迁移实现的文化传播,对香山及附近海岛的开发和社会的形成均起了推动作用。明清时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香山文化又与西洋文化发生碰撞。16世纪中叶葡萄牙人租住澳门后,这里不仅成了西洋物质文化交流的中心,而且也是政治、宗教与科技等精神文化在中国传播的基地。西洋文化的渗透,为香山和岭南文化增添了新的活力。得地近之利,香山人倍受西洋文化的熏染,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均比内地较早地发生了新的变化。受长期中外通商和中西文化交流的影响,香山人自明清以来不断向海外拓展。尤其是清朝乾嘉时期,香山人放眼东南亚,在那里开荒垦殖,艰苦创业,不仅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且还为家乡香山带回了南洋文化。

从历史上看,香山社会既是一个典型的不断移民的社会,又是一个文化输入型的多元文化组成的开放融通的社会。在这样一种开放融通和文化多元的社会里,香山人比内地省份的人更易于接受外来事物,敢于吸收、摹仿和学习外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视野较为宽广,思路较为开阔,商品意识浓厚,实用理性突出,具有强烈的开放务实精神。同时,香山沧海桑田的地理变迁和山清水秀的自然环境,孕育了香山人敏感灵活、敢于冒险、富于创新的文化性格。

二、香山文化的内涵与基本特征

历史上,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同属于香山县。尽管澳门自葡萄牙人租占后,其本土文化增加了西方异质文化的成分,但总体上仍保持着香山本土文化的特征。珠海直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才于行政区划上从中山分离出去,但珠海的社会民情风物仍不失香山文化本色。因为自南宋绍兴年间(1152年)香山建县以来,包括今天的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县一直是一个整体,有相同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相对统一的经济社会结构以及独特的民风民俗、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其文化变迁经历了唐、宋、元萌芽期,明清积累期,近现代成熟期和当代发展期四个阶段。

从文化形成过程上看,香山文化实际上是多元文化相互激荡和相互融合的产物。它既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古南越文化的特质,又打下了西方近代文化和南洋文化的烙印。从其主要内容和表现形式上看,方言文化、买办文化、华侨文化、商业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名人文化和思想文化等,有机地构成了近现代香山文化丰富多彩的壮丽画卷。

香山文化在长时期的交流、传承和变革的过程中,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也形成了独特的个性。

首先,香山文化具有传承性。历史地看,香山文化并没有因时间的流逝和行政区划的分割而离散,相反地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尤其是孙中山的愈挫愈奋、敢为天下先、与时俱进和博爱的精神,在香山可谓代代相传并发扬光大。持续了19年的“慈善万人行”,得到海内外香山人的支持与参与,也成为中山的一种新民俗。

其次,香山文化具有包容性。香山文化的构成要素的复杂多样性,充分显示了香山文化具有“和而不同”与“不同而和”的包容性。古今中外的雅俗文化不仅得到理解和接纳,而且还被转化和创新。香山文化实际上是古南越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及西方近代文化等多种文化的融合、转化和创新的产物。

再次,香山文化具有先导性。明清以来,香山得风气之先,又首开风气。这里涌现了许多领风气之先的优秀人物,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变迁,体现了文化的先进性。

最后,香山文化具有民生性。香山人向来就有务实崇商、重利而不忘义的传统,香山的经济严格说来都属于民生经济,都与老百姓日常生活所需有关。香山的城镇甚至乡村,一是药店多,到处都有中西药铺和凉茶铺,集市上有各种四时进补清火的药材,供家用煲汤的配料。香山人会煲汤也会饮食,饮食文化在香山已成为一门艺术;二是照相馆特别多,表明香山人有闲钱、有闲暇、有闲情、有闲心。他们喜欢摄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摄影艺术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可以说,香山人实现了生活艺术化和艺术生活化的统一,他们的文化是民生性的或生活化的。

香山文化形成的过程和基本特征表明:香山文化主要是指,以包括今日中山、珠海、澳门在内的香山为依托,渊源于历史上人与自然、以及人们之间对象性关系而形成的特定生活结构体系,中原士族移民入徙香山带来的汉族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并与西方文化交汇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质文化。其特质主要表现为:保守正统与开放创新并存、趋利务实与热情浪漫同在、刚勇好强与文质彬彬兼备、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合一。香山文化因此也可以说是一种移民文化,在本质上也是岭南文化的一个重要标本。

三、香山文化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香山的历史地理和社会变迁表明,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时期,香山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巨变,遭遇过多次的人口迁徙与社会融合,形成了一个兼容并包、文化多元的社会文化体系。

香山社会发展史,既是一部移民史,又是一部创业史;既是一部革命史,又是一部爱国史。香山文化与岭南文化同步发展,在本质上与岭南文化同一。尤其是近现代,香山因地近港澳,得风气之先,又开风气之先。学习西方,中体西用,率先垂范;留学西洋,谋生海外,他乡创业,于中外通商、传播西方近代文化,推动中国近代化之诸项事业,实着先鞭。在风云际会之时,因势而动,因动而变,因变而立,起于农商,成于开放,数十年间,物阜民丰,英才辈出,道德教化,节义文章,其势??日上,文化与穗、港鼎足而三,并称繁华。香山文化在此时俨然是岭南文化的一个缩影。

香山文化从语义学上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昔日香山的历史变迁、典章制度、人情风物、宗教信仰、思想文化、方言俚语,以及与居民日常生活有关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心态文化在内的全部文化成果和文化现象;一是指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香山名人文化和以孙中山思想理论为主体的、以近代民主革命为主要特征的爱国主义和民主思想相结合的精神文化。二者属不同层次,互为表里,共同反映了香山文化的当代风貌。香山出了伟人孙中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地域文化孕育化生的结果,它本身也揭示了香山文化的本质特征。孙中山无疑是近代中国革命文化和社会进步的代表人物,也是香山独特的地域文化的精神象征。他本人不仅融会了中国传统文化、东西方近代文化、海外华侨文化和岭南民间文化,而且以他所创获的具有民主革命性质的思想文化和振兴中华、富民强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强烈地影响着中国近现代历史文化乃至香山文化的发展变化。

香山文化与潮汕文化、客家文化、广府文化统一于岭南文化,是岭南文化中重要组成部分。到了近现代,香山文化实际上成为岭南文化的龙头。没有香山文化,岭南文化也许还会按照自己的轨迹运行下去,但有了香山文化,岭南文化无疑增添了色彩,扩大了影响,增加了活力。(作者系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教授)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