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我们只有一个贝加尔湖”

2006-06-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 我有话说

普京更改“东太线”走向

动人心魄的克里姆林

宫,气势雄浑的圣彼得堡历史中心及其古迹群,饱经沧桑的古城苏兹达尔,庄严肃穆的谢尔吉耶夫镇圣三一修道院――这不仅是俄罗斯人民心中永远的骄傲,而且也是令全世界瞩目的文化遗产。截至目前,全俄共有23处世界遗产,其中文化遗产15处,自然遗产8处。为延续历史悠久的俄罗斯文化,俄政府一直采取积极措施来保护这些世界遗产,甚至不惜承受巨大经济损失。有关这一点,突出地表现在俄各界对有“西伯利亚明珠”之称的贝加尔湖的保护过程当中。

“贝加尔”一词源自布里亚特语,意为“天然之海”。在中国古籍中,贝加尔湖又称“北海”。贝加尔全长636公里,平均宽48公里,最宽处79.4公里,好似一轮弯月镶嵌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大地。贝加尔湖面积约3.15万平方公里,大致相当于比利时王国大小。尽管面积仅居世界第8位,但2.36万立方公里的蓄水量却使贝加尔湖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淡水湖总蓄水量的20%。其秘诀在于,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淡水湖泊,平均水深730米、最深达1637米。科学家经考察得出结论,贝加尔湖水可供50亿人饮用半个世纪。

贝加尔湖的美丽毋庸置疑。水晶般清澈透明的湖水自北向南横亘于西伯利亚的群山和针叶林区之间,湖岸溪涧错落,群山环抱。湖面摇曳的波光宛如繁星璀璨。在伟大的文学家契诃夫的笔下,贝加尔湖被誉为“瑞士、顿河和芬兰的神妙结合”。

贝加尔湖的珍贵还在于其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有“生物博物馆”的美称。湖中有植物600种,水生动物1200种,其中1500种为贝加尔湖地区所特有。贝加尔湖最有名的物种是贝加尔海豹。据科学家考证,它们是因最后一次冰期(新生代的第四世)消退时被困在这里的。逐渐地,海豹适应了淡水环境并重建自己的家园。目前,贝加尔湖大约有6万只海豹。在贝加尔湖湖水里还生活着一种奇鱼――胎生贝湖鱼,它在1500多米的深水下生活、产卵,一但见到光,身体就会像冰一样化掉。在贝加尔湖,最值得称道的是贝加尔鲟鱼,它成熟时所产的鱼子可达9公斤重。

由于贝加尔湖湖区物种丰富,地质结构多样,以至于对该地区的研究形成了一门新的学科:贝加尔学。1996年,贝加尔湖作为世界自然遗产被列入联合国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

根据俄罗斯相关法律,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的地区均需要加以“重点保护”。然而,贝加尔湖总体形势并不乐观。贝加尔湖距离俄远东大城市伊尔库茨克仅有66公里,周边经济的发展对湖区环境所造成的压力越来越重,其中工业企业直接向贝加尔湖排放各种有毒污水,盗猎活动屡禁不止。与此相比,计划穿越贝加尔湖流域的“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对湖区环境构成了更大威胁。

“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石油管道”是俄罗斯有史以来的仅次于“贝阿大铁路”的第二大世纪工程,总造价高达115亿美元,承担着俄政府振兴远东和西伯利亚的希望。但是,该项目一开始就遭到了环保人士的抗议。他们的理由是,“东太线”将沿着贝加尔湖附近经过长达近百公里,且最近处距离贝加尔湖只有800米。根据生态科学家和环保人士的评估,贝加尔湖地区是地震高发地区,一旦发生大的石油管道破裂等事故,半小时时间里将泄漏4000吨石油,无疑将会造成难以挽回的生态灾难。起初,负责承建管线的“俄管道公司”不以为然,声称将采取修建隔离带、实行“管中套管”、设立快速反应生态救援列车等有效的应对措施。今年3月6日,俄罗斯联邦环境署专家委员会以少数服从多数通过了“东太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终使屡经磨难的远东石油管线工程正式上马。

尽管明知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环保组织还是将抗争行动坚持到底。一方面,它们在全俄多个城市发动街头抗议活动,打出了“贝加尔湖远比石油珍贵”、“将贝加尔湖留给子孙”等标语;另一方面,恳请世界遗产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负责人分别致信俄罗斯总统、总理,希望介入“东太石油管线”途经贝加尔湖问题。4月21日,俄远东勘察加半岛发生8.0级强烈地震,成为事件出现转机的直接诱因。尽管地震并未波及贝加尔湖地区,但却鼓舞了俄罗斯环保人士的胜利信心。

4月26日,视察西伯利亚托木斯克市的普京总统做出一个惊人之举。在听取“东太线”修建报告时普京指出,管线距离贝加尔湖仅有800米的设计存在缺陷,既然有那么多的人怀疑和反对,说明存在着污染贝加尔湖的可能性,“应当为子孙后代着想,采取一切措施确保贝加尔湖免遭污染,即使发生10级地震也不会有危险”。普京同时强调,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也要注重环境问题。随后,他起身在管线修建方案图上亲自拿笔进行了修改。普京提出,必须至少向北移动40公里。据预测,贝加尔湖以北不仅崇山峻岭、植被密布,而且远离大的居民点和交通干线,给管道铺设带来了巨大难度,而且可能还增加近10亿美元的成本。

尽管凭空增加了大量建设费用,普京的新建议还是得到了全俄民众的充分支持。此间舆论也大多认为,人类只有一个贝加尔湖,而石油很多,不能以世界遗产遭破坏为代价换取经济利益。

对于俄政府的新决定,国际社会也均给予了高度评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松浦晃一郎表示,改道决定显示了俄政府与世界各国一道努力保护人类共同遗产以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决心。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伊乌利昂涅特同日也指出:“感谢俄罗斯联邦在执行《世界遗产公约》方面所作出的贡献。”(本报莫斯科6月9日电)

贝加尔湖畔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