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保护文化遗产 守护精神家园

2006-06-1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国务委员陈至立参观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

与首都群众共度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

本报北京6月10日

电(记者谌强)今天,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国务委员陈至立在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的陪同下,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正在这里举办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与首都群众共度“文化遗产日”。

陈至立饶有兴趣地观看了太阳神鸟、中秋帖、伯远帖、五牛图等文物珍品,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她指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创造力和生命力,是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工作任务繁重,迫切需要来自各个方面的理解、支持和参与。要遵循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通过陈列展览等丰富多彩的社会公益活动,广泛开展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人民群众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认识,激发青少年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全社会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

为期一个月的《文化遗产日特别展览――国家珍贵文物征集成果》,是献给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礼物之一,由文化部、财政部、国家文物局联合主办,中国国家博物馆承办。展览从全国文物博物馆单位的珍贵藏品、特别是国家重点珍贵文物专项征集的稀世珍品中,精选了100余件具有重大价值和影响的文物,并结合大量精美图片资料和新颖现代的展示手段,全方位地展示了我国从政府到民间开展的一系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行动的重要成果。

河南让民众享受文化遗产

本报郑州6月10日电(记者崔志坚)“这才11点,已经有3000人免费入馆参观,由于准备工作充分,没有发生拥挤现象,大家可以尽情享受丰富的馆藏文物。”今天上午,站在等待入馆的队伍旁边,河南博物院院长张文军告诉记者。为迎接第一个全国“文化遗产日”,昨天,河南省举行了隆重开幕式,准备了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庆祝和宣传活动,让广大民众享受文化遗产。

全省免费开放的文博景点达120多处,优惠开放龙门石窟、殷墟博物馆、关林、三门峡虢国博物馆等30余处。河南博物院还举办了文物鉴赏、中原民俗学术讲座和义务文物鉴定以及华夏古乐专场音乐会欣赏等活动。国务院于今年5月20日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518项,河南省的梁祝传说、唢呐艺术、太极拳等22项入选。

郑州市最大的绿城广场,今天和明天晚上,将响起民间锣鼓,宛梆、怀梆、大弦戏等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地方剧种展演将在这里举行,城里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流传在乡间的文化遗产。

福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受热捧

本报福州6月10日电(记者高建进)站在泉州提线木偶的展示台前,福州十八中初一的刘璐同学久久不愿离去。这里正在表演传统木偶戏《下山》,戏中的小和尚憨态可掬、顽皮可爱。“想不到我们福建还有这么迷人的民间艺术,比我常看的米老鼠、机器猫有趣多了。”为庆祝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今天上午,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在福建省博物院拉开帷幕,许多以前藏之乡野的民间艺术首次集体走进公众视线,数千名各界群众兴致勃勃地观看了精彩的表演。

这次成果展展出了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01项,以及国务院日前公布的福建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6项。展览内容丰富生动、活泼有趣,有图片,有实物,有现场表演。特别是十多个现场表演的展示台前,更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南音清脆婉转、惠安女服饰艳丽多姿、漳州木偶头雕刻精巧细腻、福州?艺唱荡气回肠、畲族民歌情深意长――连台好戏令人目不暇接。

据了解,本次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为期20天,并将全程向所有观众免费开放。

山东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创佳绩

本报讯(记者赵秋丽通讯员庄培帅)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来临之际,山东省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捷报频传,继沂源猿人遗址等49处单位入选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后,又有蹴鞠等27项文化遗产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东省从2004年开始组织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遴选和申报工作,各级文物部门和有关专家根据数十年文物普查的资料,对重点推荐的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大量的考古核查以及文献、测绘资料的整理与研究等基础性工作,为申报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此次49处单位的入选,使山东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数量累计已达97个。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山东省于去年7月就召开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班。在有关部门的精心组织下,先后有聊城的杂技、胶州的茂腔等44项民间艺术珍品被发掘出来,有27项被批准,居全国前列。

山东省文化厅厅长杜昌文表示,山东将进一步贯彻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工作。

甘肃重新公布省文保单位名单

本报兰州6月10日电(记者陈宗立)今天是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甘肃社会各界群众、文化工作者500多人在这里隆重集会,宣传文化遗产保护;全省万余人踊跃参与了“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的大型活动。

甘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千百年来先民们造就了闻名中外的莫高窟、嘉峪关长城世界文化遗产,产生了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大地湾遗迹等7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景点;同时孕育了香包、花儿对唱等众多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由于多种原因,当前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着严峻挑战,地表文物过度开发利用,损坏严重;许多传统技能和民间艺术后继乏人,濒临灭绝。保护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根据国务院及文物部等9部委的有关《通知》精神,作为文化遗产大省,甘肃省文化厅、省发改委等9部门向各地发出了通知,作出了周密的安排部署。在今天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由省文化厅和省文物局共同组织了系列宣传活动,其中包括重新公布全省前5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公布第6批国保单位名单并授牌,举办保护文化遗产专题图片展览并散发有关宣传材料等。

辽宁为民间艺术大师颁发荣誉牌

本报沈阳6月10日电(记者苗家生)在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际,辽宁省暨沈阳市纪念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大会今天上午在世界遗产地――沈阳故宫大清门前广场举行。会上,宣布了辽宁省入围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名单,为在文物战线工作30年以上的老同志和辽宁省民间艺术大师的代表颁发了荣誉牌。

辽宁是我国北方文物大省之一,目前,全省已发现的各类文物遗址有11300余处,各级政府先后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1878处,全省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日前,辽宁省政府批准公布了60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辽宁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充分发挥优秀民间艺术人才在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的带头、示范、传承作用,辽宁省文化厅还在全省开展了优秀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家、民间艺术大师的评选工作。

昆明苗胞欢度“踩花山”

本报昆明6月10日电(记者任维东)今天下午2点,位于滇池湖畔的云南民族博物馆,骄阳当顶,彩旗飘飘,芦笙阵阵,热闹非凡。在昆明的苗族同胞和各界代表人士齐聚于此,以欢度本民族传统节日“踩花山”的方式,迎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其主题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

主办今天这一庆典的是云南省苗学会和云南民族博物馆,共有苗族同胞、大中小学生及有关领导、专家等1500多人出席。在短短半天时间里,作为系统收藏、展览、宣传、研究云南少数苗族文化遗产的重要机构之一,云南民族博物馆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活动,主要有:苗族芦笙舞、多声部合唱、传统歌舞表演、民族服饰与摄影作品展、苗族手工现场展演、签名活动、民族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及影视人类学专题片展播等。

在云南民族博物馆广场上与广大苗族同胞一道联欢的云南省民委主任格桑顿珠,称赞苗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伟大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具魅力的民族文化,为云南省及整个国家的发展贡献良多。

各民族小学生代表同写一封信

表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从小做起”

本报北京6月10日电(记者李韵)今天是中国首个“文化遗产日”,56名各族的小学生代表全国56个民族的孩子同写一封信,表达了“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从小做起”的心愿。

孩子们在信中写道:“尽管我们现在对文化遗产的认识还比较朦胧,但是我们非常清楚,我们的祖先为我们后人留下来的家产,我们必须珍惜它,保护它,而决不能去糟践它,破坏它。……在‘文化遗产日’里,我们向祖国宣誓:保护民族文化遗产,我们从小做起,从我做起!并时刻准备着,明天去担起祖国交给我们的重任!”与信一起上呈的还有两幅签满了孩子们名字的50米横幅。遗产日当天,全国各地都在举行各种类型的纪念活动,今天在北京开幕的首届“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就是其中的一项。写信的孩子都是前来参加本次民族文化节的。

民族文化节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民族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让公众进一步走近民族文化。正如中国民族博物馆馆长张永发所说:“保护民族文化遗产、保持民族文化的传承,是连接民族情感纽带、维护民族团结及国家统一的重要文化基础,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据悉,“多彩中华民族文化节”以后将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期间举办。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