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巍巍芒砀彰显汉梁文化 商丘古城传载千古文明

2006-06-1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为了更好地做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永城市芒砀山西汉梁王陵的文物保护、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工作,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商丘市人民政府于5月16―17日在河南省商丘市举办了“中国・商丘西汉梁王陵文化研讨会”。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及有关方面的代表8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西汉梁国史、西汉梁王陵文物考古及相关问题进行了热烈研讨。与会专家从不同角度阐述了自己对芒砀山西汉梁王陵的研究体会,并达成共识。专家的发言对进一步拓宽西汉梁王墓群的研究视野大有裨益。现刊发部分专家发言摘要,以飨读者。

汉梁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白云翔

大家知道,商丘是考古学家十分关注的一片热土。早在1936年,李景聃先生就调查并试掘了永城造律台、黑?堆等龙山文化遗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作为考古研究机构,1977年与商丘地区文管会合作,对永城王油坊龙山文化遗址、柘城孟庄商代遗址进行过调查和发掘。1991年至1997年间,中国社科院考古所与美国哈佛大学皮堡德博物馆合作,在当时的商丘地委、行署的支持和商丘同行的协助下,在商丘进行了大量的考古调查和钻探工作,并对柘城山台寺遗址进行了发掘,在今商丘古城附近发现了周代宋国都城城墙等,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

永城芒砀山西汉梁王墓群规模庞大、墓葬数量多,分布集中,出土的文物精美,不仅是汉梁文化的重要代表,而且是整个汉代陵墓文化乃至中国古代陵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历史虽然只有200多年,但这一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时期,是我国帝国时代各种典章制度确立和形成的时期,对2000多年来中国的社会历史具有深远的影响。西汉梁国是西汉时期重要的诸侯国之一,西汉诸侯王“制同京师”,西汉诸侯王国的历史文化是西汉王朝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汉诸侯王陵的研究不仅对西汉帝陵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而且对整个汉代陵墓制度和文化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对梁王陵研究的希望

国家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研究员信立祥

参观西汉梁王陵后,我认为这个地方的墓地和其他地方的墓地相比很集中,容易做比较性研究。梁国第一代梁孝王地位在当时是其他王没法比的,他是窦太后之少子,与汉景帝同母,被封于膏腴之地,他的墓地在学术研究上非常有意义。我对西汉梁王陵的研究有两点希望:一是庙的问题。真正的傍陵立庙从汉景帝开始,西汉梁王陵的庙到底有没有,有的话具体应该在什么地方,这些目前还没有发现,以后在这方面应做些工作。二是陪葬坑的问题,梁孝王这么重要的位置应该有相当规模的陪葬坑和陪葬墓,不仅子女、兄弟葬于此,也应该有许多异姓功臣葬于此,他们是如何排列的,陪死系统应该搞清楚,研究这些有助于我们了解诸侯王的陪葬制度和皇帝有何区别。

我还有一个关于丧葬观念的观点,我认为西汉陵寝制度受楚文化的影响很深。汉高祖刘邦本身是楚人,梁孝王的封地在战国中晚期也属于楚地。

研究汉代陵墓制度重要标本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院长、研究员高崇文

我实地看了西汉梁王陵以后,感觉到确实非同一般。可以说它是目前发现的汉代诸侯王陵中规模最大的,现存资料也比较丰富的一座。其他地方的诸侯王陵只是有几块墓地,而西汉梁王陵还发现有陵园和寝园,这在目前发现的其他诸侯王陵中是没有的,是我们研究汉代陵墓制度的一个重要标本。

中国的丧葬制度在秦汉时期是大变化的时期,秦汉时期的陵墓制度奠定了汉唐以后陵墓制度的基础。先秦对死者祭祀都是在宗庙里进行的,很少在墓地里进行,秦时寝祭和庙祭是同时进行的,“日祭于寝,月祭于庙”,汉代继续了这种祭祀制度。汉代各个帝陵上都有寝园,诸侯王也效法帝王在陵墓上建有寝园。寝园是陵墓旁的主要礼仪活动的场所之一,是用于为死者守陵和祭祀的场所,即墓祭的建筑物。西汉梁王陵寝园的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在这方面多做些工作,争取为研究汉代诸侯王陵墓制度及相关问题提供更多宝贵的资料。

研究汉代陵墓制度变革的标志性资料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院长、研究员赵化成

我想从梁王陵墓在中国古代陵墓变革中的作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大家知道,中国古代陵墓制度在汉代发生了变化,实际上,这一变化在战国时期就开始了。从梁王陵墓来看,基本上是汉制,许多制度已发生了变化,比如墓地制度、墓葬制度、随葬品制度等。梁王陵墓的资料是非常系统和丰富的,因此,它是研究汉代陵墓制度变革的标志性资料。同时,从许多方面看,梁王陵墓又开了汉制之先河,对此,我有更系统的认识:第一,梁王陵墓地与陵园制度。在先秦时期,帝王陵园制度实行的是集中公墓制度,到秦汉时期形成了独立的陵园制度。梁王陵墓是仿帝陵造的,它为研究独立陵园制度提供了非常完整的资料。另外,梁孝王陵有两重城墙,这是非常重要的现象,值得研究。第二,梁王陵墓道的问题,先秦时期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汉代有了很大的变化,从梁王陵墓来看,墓道已不具备等级制度。第三,墓道形式问题。从目前来看,梁王陵墓开了大型横穴墓的先河。另外,梁王陵墓里的回廊有什么意义以及它的拱顶艺术都值得研究。

研究陵园选址和设计思想

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焦南峰

西汉诸侯王陵是制同京师,实际上和西汉帝陵是一个制度体系内的东西,只是由于级别、地理环境及帝王个人的情况稍有区别。比如帝陵都是东西向的,梁王陵的主要墓也是东西向的;西汉帝陵的封土都是方形,梁王陵也是方形的;它们也都有陵园、门阙和陪葬坑,只是由于级别不同而有差别。同时帝陵和梁王陵也有一些差异,有的我现在可以理解,有的我现在还理解不了。一是墓葬形式的差异,这是显而易见的,在关中修建西汉帝陵和在芒砀山修建梁王陵由于地理条件和历史传统不一样,墓葬形式不一样是很正常的。我不理解的是,墓上建筑的不同,西汉帝陵没有墓上建筑。二是刑徒墓地,西汉帝陵刑徒墓地在外城以外,规模还比较大,但是梁王墓没有。一个完整的陵区就是一个完整的地下王国,在帝王陵制度研究中,不仅要研究陵的形式、陵园布置,还要对陵园选址和设计思想进行研究。

陵墓壁画反映了楚文化精神

河南省博物院《中原文物》编辑部主任、研究员张得水

我对商丘的考古工作一直非常关注。梁王陵墓已经去过三次了,每去一次,我的心灵都有一种震撼,被梁王陵的规模、内涵所吸引。今天,我想从梁王陵墓发现的壁画所反映的楚文化精神来谈谈自己的看法。我认为,汉梁文化本身承袭了秦的旧制,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有人认为,汉文化就是楚文化,这种看法虽然过于绝对,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汉文化确实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商丘永城一带是楚的故地,受楚的影响更大。从梁王陵墓出土的玉器陶俑来看,比如裸体俑,本身就有楚文化的因素在里面。另外,从文学方面来讲,梁园词赋也深受楚文化的影响,而梁文化是汉文化的一个缩影,因此,汉文化与楚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梁王陵墓的建筑价值

河南文物考古学会会长、省文物局原局长、研究员杨焕成

我想从建筑考古和建筑史的角度来谈谈梁王陵墓的价值。中国建筑体系的形成和发展第一个高潮在汉代。以保安山二号墓来说,东西长210米,总面积1600平方米,总容积6500立方米,这样大规模的墓室结构是一座很宏伟的地下宫殿。它的规模之大、结构之复杂、墓室之多,能够支撑起第一个高潮。中原的建筑体系从萌芽开始就是木构结构,石构建筑没有能够发展起来。而梁王陵作为石构建筑,它的规模很大,墓室和寝园都为石构建筑,这为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实物资料,对于研究中原石构建筑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为,实物资料不但能够填补历史文字记录的空白,还能纠正文字资料的谬误。此外,梁孝王墓寝陵制度的研究对于研究他本人也很有作用。我建议,当地政府要保护好原来发掘的遗迹,在保护好文物的前提下注意利用。在景点的建设上,要注意保护古迹的原貌,不要过度破坏自然的景观和过多地建人为的建筑,这样可以达到既保护文物,又提升旅游品位的效果。

梁孝王谋夺帝统的文化背景

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员龚留柱

我想从历史方面谈一下梁孝王谋夺帝统的文化背景。《史记・梁孝王世家》写梁孝王借太后之宠,道景帝以自己承续帝统,私心不遂又刺杀重臣袁盎,太过骄横和嚣张。过去都归之于太后之宠,但这只是表象,还应该有制度或文化背景上的原因。汉初政治有两大潮流:一是承秦,二是尚质。承秦就是“汉承秦制”,但秦制的一个根本特征即废分封立郡县,汉却未能完全效仿,刘邦搞的是郡国并行的双轨制。汉朝要“尚质”,而在汉初人看来,“质”是殷商的特点,“殷道质,质孝法天、殷道亲亲,故太子死,之其弟”。在这种社会思潮下,窦太后和梁孝王似乎有了一种争取继承帝统的本体论的根据,他们自以为这是一种正当合理的要求,符合改变周道的时代思潮,不完全是私人作祟的结果。

对梁王陵墓研究的建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黄展岳

我对梁王陵墓一直非常关注,以前是通过报纸和杂志了解的,这次亲眼看到梁王陵墓,感觉很了不起。考古最讲究内证,从这次商丘之行和我所接触的资料来讲,我对梁王陵墓今后的研究有以下三点建议:第一,有关梁王陵墓的资料虽然很多,但还不集中,希望能把过去发掘的资料集中起来,存放在统一的地方,便利于今后的研究。第二,到底如何发掘梁王陵墓要制订统一的计划。墓主人的确定不要着急,水到自然渠成,可以通过铜钱、陶器等一些有典型断代的东西慢慢进行论证。第三,要保护好文物资源。资料的收集要严格按照考古要求去做,地面上的建筑一定要保护好,发掘时不要忽视墓顶,看看山顶上到底还遗留什么东西。总之,梁王陵墓的研究对汉代考古影响非常大,商丘举办这次研讨会非常有意义。

多角度研究王陵墓葬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韩国河

到目前为止,我国发现的西汉时期王陵级别的墓葬已经有六七十座。在已经发现的诸侯王陵中保安山二号墓是最早的。西汉时期主要是崖墓、岩坑墓。梁孝王墓建造了几十年,其间又糅合了他个人的愿望、后代的愿望和政治上的一些因素,要全部区分开来很难,所以我认为,对梁王陵墓葬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研究。梁王陵作为旅游景点,周围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建议在整体的规划上,当地政府是否能将其放在整个大梁王陵的角度去考虑,保护梁王的都城、宫城,从而能够体现出大的汉梁文化的概念。希望当地政府加大对汉梁文化的宣传。建议组织成立汉梁文化研究中心,组织本地专家定期、不定期召开研讨会,这样会使汉梁文化的研究更加深入,从而更好地保护文物。

汉代壁画墓装饰墓的起源

河南南阳汉画馆馆长、研究员韩玉祥

在保安山二号墓参观时,我感到它里面的雕刻很特殊,我想能不能以此追溯汉画像石的起源?此外,目前南阳,包括其他地方的画像石发现真正有彩绘的不多,在芒砀山的柿园汉墓,我看到墓顶壁画红、黑两色都十分鲜明,我想附近的保安山二号墓中一些部位是不是曾经彩绘过。所以,我推测,汉代的壁画墓、装饰墓有可能起源于西汉梁孝王墓地。

探讨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朱青生

我主要谈的是商丘西汉梁王陵的汉代图像在汉画研究中的意义。意义之一,在于梁王墓中出土汉画像石刻年代确切,是汉代早期的汉画,而学术界一直认为汉代画像石是从西亚传过来的,这次发现说明中国本地在接触西亚之前就已出现了汉代画像石。意义之二,是柿园壁画在解释中依然沿用了一般的升天观念,这在学术界已经引起了一些质疑。在汉代的一些文献中我们发现人们是要把魂灵召回到墓地中,而不是升天。梁王陵中的许多建造都仿照人间,说明不是提供一条升天之路,而是在地下过着神仙的生活,在人间怎样生活,在地下也怎样生活。意义之三,是我们现在收集到的汉画材料大都是专门为墓室造的,也就是为死人造的,缺失的是活人用的。梁王陵中出土了一些小的器物,可能是给活人用的,上面有装饰的图像,是汉画研究中很重要的材料。总之,我们研究汉画就是探讨汉代人的精神世界。

做好文物保护工作促进国际文化交流

德国海德堡大学东亚艺术史系研究员石翠

我今天谈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文物的保护。文物保护工作在中国虽然开展得不错,但还需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中国在考古发掘时速度很快,虽然这样做有一定的原因,但是如果发掘速度太快,可能会造成文物的破坏,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发掘以后的保护也很重要,尽量不要改变本来的样子。还要解决好保护考古遗迹和促进旅游事业发展的关系。我要讲的另外一点是促进全世界互相交流和了解。在这方面,我们搞文化方面的专家可以做很多工作。现在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国家之间应该相互合作和交流。而合作和交流要建立在了解别的国家文化的基础之上,如果德国人不了解中国文化,他们就不能更好地与中国交流。我希望帮助外国人、欧洲人了解中国文化,同时让中国人了解外国文化,这对全世界的交流有帮助,对我们今天谈到的文物考古发掘也有帮助。

加强研究保护好梁王陵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志清

永城梁孝王陵区的汉墓整个分布在芒砀山周围,现在我们对梁王陵的了解较全面的就是保安山陵区。陵园墙的研究对整个陵寝分布的研究有很大的作用,从目前在保安山发现的三座夯土墙的位置来看,能够复原保安山陵园的范围,从中能够看出,保安山一号墓、二号墓是一个陵园,这也符合西汉王室夫妻“并穴异葬”的情况。陵园还拥有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一些排水道、排水沟保存得相当好。西汉是周制向汉制转型的时期,从梁王陵寝园的内部结构、建筑布局来看,通过一些发掘和文献资料,能确定它是转型期的典型代表,保留了一些《周礼》等记载的建筑格局。王陵内部设计周密,墓室的标志非常清楚,这些都能够说明,墓葬、陵区的建筑与西汉的大背景密切相关。研究当时的陵寝制度、建筑对于研究汉景帝、武帝时期的政治、经济有重要的意义。我认为,应该进一步深入研究梁孝王陵墓,所有出土文物应该集中存放、展示,这对于汉文化的研究和商丘旅游资源开发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下一步要做好芒砀山梁王陵的保护,不能再随意采石、动土。

对开发王陵的建议

陕西西安秦兵马俑博物馆副馆长、研究员张仲立

通过这次观看梁王陵墓,我找到了很多反思自己工作的依据。就陵园制度来讲,我认为足可表达制度本身变化的就是陪葬坑制度的出现。在参观梁王陵后,我的这个观念增强了。从观念形态上来看,石室的出现与早期帝王陵墓的一些变化是有关联的,主要表现在道教文化因素的出现,这一点在梁王陵墓中也有所表现。对梁王陵的开发,我也有以下两点建议。一是建立一个专门管理梁王陵的博物馆。因为,珍贵的遗址不能有太随意的人流,可以建立一个模拟的博物馆,以缩短人们在起初的墓葬逗留的时间,同时也增强墓葬的神秘感。二是在陵园本身的保护上,要尽量保护,保存它的原貌,尽可能少造些带有今天印痕的东西,不能因为开发就把我们可贵资源浪费了,否则,将会遗憾无穷。

西汉梁王陵简介

西汉梁王陵位于河南省东部永城市北约30公里的芒砀山,面积10余平方公里,芒砀山是一处由芒砀山主峰、保安山、李山头、僖山、黄土山、夫子山、铁角山、南山、窑山等十余座小山包组成的山群。目前在主峰以外的保安山等八座山头发现有西汉墓,西汉梁国自梁孝王刘武起八代九王及王后、大臣死后埋葬于此,每一个山头是一个独立的埋葬区域,梁王、王后墓分筑墓穴,并排埋葬于山顶,山坡及四周发现众多小型西汉墓。保安山陵区(梁孝王及李后的陵园)所做考古工作最多,除发现王墓、王后墓及大量小型西汉墓外,在山脚下绕山体一周发现有夯土建成的陵园墙,有用于墓旁祭祀的寝园基址,有守护陵园的官吏士兵居住址等。

西汉梁王陵科学考古工作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目前为止,共发现大中型西汉时期的墓葬20余座(其中石崖墓10座,石室墓、土坑墓10座),陵园2处,寝园1处,陪葬坑6处,小型土坑西汉墓数千座。

二十年来,西汉梁王陵区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有陶器、釉陶器、铁器、铜器、陶俑、木俑、玉衣、玉器、钱币、鎏金车马器、兵器、骨器等,多数器物造型精美。在柿园汉墓甬道口外一钱币窑藏坑中,一次出土半两钱近万斤,柿园汉墓主室顶部壁画面积近20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我们西汉时期面积最大的彩色壁画,被称为“敦煌前的敦煌”。

西汉梁王、王后均因山为陵,“斩山作郭,穿石为藏”,人工开凿的大型石崖墓已发现十座。到此考古观光的专家学者无不赞誉该石室陵墓的规模与价值远远超过北京明十三陵,其震撼力不亚于秦始皇兵马俑。其中梁孝王夫人――李王后之墓被中外考古学家称为“天下石室第一陵”。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布赫到此参观汉墓时十分震惊,挥笔题写了“天下奇观”四个大字。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思卿、全国政协委员王成喜饱览芒砀胜景,挥毫赞誉“芒砀文明昭古今”、“汉风奇观”、“古风诱人”。

西汉梁王陵的研究工作,近二十年来也有了很大进展,共出版发掘报告2部、专著1部、发掘简报、报告、研究文章100余篇。

芒砀山西汉梁王墓群被评为1991年度、1994年度及“八五”期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1996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研讨会现场刘忠摄

西汉梁王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