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构建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智力洼地

2006-06-1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裴立宁 我有话说
创办于1956年的广州中医药大学是广东省“211工程”建设高校,是全国最早创办的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之一。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全国人大常委、广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宁生教授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广东省委省政府最近提出了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战略,学校应紧紧抓住这个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大好时机,加快中医药高层次人
才的培养,构建广东中医药强省建设的智力洼地。

从今年起,广东每年将引导百亿元资金建设中医药强省,“十一五”期间,广东拟重点建设“名院名科”、“名企名药”、“名医名校”、“技术创新”、“文化建设”五大工程,力争成为全国规模最大、技术先进、竞争力强的中药制造产业基地。广州中医药大学利用“211工程”建设的契机,启动中医名院、名科、名医的“三名”战略。学校拥有4个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多家高水平附属中医院。学校承担国家“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等重大课题或项目30项以上,特别是由全国名老中医、广州中医药大学邓铁涛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中医基础研究首次列入国家973计划,国家将投入5200万元用于系列专项研究。

广东建设中医药强省有什么优势?王教授认为,中药是我国医药产业的一大特色,在国际上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领域之一,也是广东在全国具有较大优势的产业之一。广东目前已成为我国中药工业发展的主要地区,多年来在产销量、品种、效益方面一直居全国前列;同时中医药在防病治病及日常保健的应用方面广东有很好的群众基础,广东中医药人才培养又处于全国前列。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为例,在2005年教育部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中,广州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位居全国第一,“中西医结合”位居第三,“中药学”位居第六,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中医教育龙头基地之一。

王教授强调,广东应注意原始创新,重视中药、天然药物的研究、开发,产学研紧密结合;应特别强调研究、开发具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广州中医药大学研究疟疾历时40年,是我国唯一的国家级抗疟药临床药理研究基地,《抗药性恶性疟防治药青蒿素复方的研发与应用》2005年又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已是李国桥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第四次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励。青蒿素的抗疟疾作用是我国最早研究、发明的,而且是第一生产大国,由于被国外申请了专利,青蒿素产品的最大经济效益由外国公司获得。作为全国知名的药学家,王宁生教授指出:中药的古方、验方、“秘方”的流失,其实是中国药业未来的丧失,国家应当加快制定和完善中药知识产权保护的相关法规。知识产权拥有者也应利用专利、商标品牌、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手段提高产品的信誉和竞争能力,为树立知名品牌产品和商标创造条件。加强国家和企业对中药知识产权的保护,注重商标品牌的培育,是国家和企业均应高度重视和认真研究的课题。

中医药如果拘泥和满足于传统,发展的后劲就会越来越弱。王教授说:“要从战略产业的高度重视中药现代化,让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现代中药。不然,我们的优势会被外国的药厂挤对光。”这段话揭示了目前中医药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中药企业的生产线和主导产品上尚难以看到重大技术创新,中医药走向世界存在重重困难。如:中药产品质控及有关评价标准与国际医药市场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中药的安全性问题,尤其是含有毒组成(药)或成分、重金属、农药残留等问

题,受到国内外市场和学者们的关注,严重影响了我国中药的出口,也给中医药的声誉造成了不良影响;近年来,中成药及药材在国外被公布毒性作用的事件频频发生,为使中医药走出国门减少羁绊,以王宁生为首的课题组在世界卫生组织和广东省科技厅的资助下,建立起全国首家中药不良反应数据库。目前这一信息网站已经覆盖550种中药材及制剂,从去年至今的访问次数就高达18万次,资料得到了国内外相关科研单位和行政机关的应用,并为世卫组织提供文献资料。

广州集中了一批与中医药行业相关的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可成为医药科技创新的核心技术源,深圳则是全国最重要的高新技术交易市场之一。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核心,以知识、技术和资本为纽带,在技术平台、人才队伍、创新基地、技术成果及转化等方面完成有效集成与整合,必将对广东建成中医药强省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