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谱写和谐音符

2006-06-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新华社记者周玮 我有话说

 

展望“十一五”

分布在各地的2000多个公共图书馆、3000多个文化馆和近4万个文化站,形成了我国县、乡(镇)文化网络,它们既是精神食粮的创造者,又是先进文化的“传送带”。

由中宣部、文化部、新闻出版总署等单位共同发起的“万村书库”工程迄今已有10余个年头,先后在全国几万个乡村建立了8万余个图书室,为农民提供所需要的书籍,被农民朋友亲切地称为“咱们致富的黄金屋”。

……

切实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有关部门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将丰富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送进了农家院落,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希望种在了百姓心田。

“电视进万家”助推新农村建设

“接到电视机后,乡亲们十分高兴,有的甚至流下了激动的眼泪……”新年伊始,一封感谢信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松多藏族乡寄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信中密密麻麻签着李进祥等30多位普通群众的姓名。青海省只是“电视进万家”工程的受益地区之一。自2004年9月开始,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广电总局已向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山西、广西、云南等7省区的贫困家庭无偿赠送电视机,为他们送上温暖和欢乐。

实施“电视进万家”工程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入手,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电视难问题。为搞好这项工程,三部门专门成立了工作小组,负责整个工程的组织协调工作。截至目前,三部门已筹集7000多万元,累计向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太行山革命老区的贫困家庭赠送彩色电视机12万台。电视进万家,把党中央的关怀送到了群众的心坎上,架起了党中央和人民群众的“连心桥”。西藏自治区的一位干部说:“电视机不仅把首都北京和高原千万个农牧民家庭紧紧联系在一起,更是把西藏人民和祖国各族人民的心连在一起,成为联系党中央和边疆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我国边疆民族地区,群众受教育程度不高,文化水平偏低。“电视进万家”工程实施后,深受广大边疆群众的欢迎,成为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有效途径。

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实施“电视进万家”工程就是使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深入千家万户,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好地在农村传播,让更多的科技知识引领广大农民群众走致富的道路,促进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据了解,今年10月,长征胜利70周年之际,“电视进万家”工程还将在红军长征沿途给党员、老干部、老战士及贫困家庭赠送一批电视机。

先进文化温润百姓心田

物质生活逐渐充盈,人们对文化生活的期许也越来越高。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许多文化馆、图书馆更新观念、创新模式,努力打造群众文化“升级版”,为公益文化寻求更多实现方式。

从广场的高水平文艺演出,到小剧场的新排剧目;从农民的电影节,到国际化的啤酒节;从沙滩文化舞台到社区居民小舞台――青岛市民众享受着多姿多彩的公益文化活动,却不需政府出资买单。这就是青岛市文化部门针对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推出的“公益文化项目推介会活动”产生的效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将各种文化活动精心包装,在市场中寻找合作伙伴,这种方式既解决了政府资金短缺的问题,又切实推进了公益活动的开展,最终是老百姓受益。据了解,辽宁、福建、广东等省市根据本地情况也相继开展了不同形式的公益文化推广会,将老百姓的文化需求与社会力量兴办文化有机结合。

一个普通农民只要按照电脑的操作步骤,就能很快地找到科技栽培等方法,一个文化站长可以利用一台电脑等设备,组织当地群众学习各种农业知识,欣赏到各类文化娱乐内容――从2002年4月开始,文化部、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开辟了一条不受地域、时间限制的崭新的文化传播渠道,将丰富的文化教育资源和科技信息资源以先进的传播方式传输到广大基层群众,尤其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民群众手中。目前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国的服务网络,形成了一定规模的以文化艺术资源为主的数字资源库群,其中视频节目达6440余部、文字总量约46亿字、图片5万多幅。

让先进文化温润百姓心田,让基层精神文明建设谱写出美妙音符。文化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未来5年里,国家将继续加大对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进一步解决我国乡镇文化站设施不足的问题,同时,加大公益性文化事业改革力度,改进服务手段,增加服务内容。

“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以爱心成就未来

不久前,重庆市高中“宏志班”举行了一场名为“希望从这里放飞”的文艺演出,重庆市育才中学“宏志班”表演的合唱《让世界充满爱》感动了现场观众。在合唱声中,17岁的广安女孩刘海英拉着二胡讲述了自己4年来辗转10余个城市卖艺最终进入“宏志班”安心学习的故事。刘海英说,社会的关怀很多,长大后将帮助更多的贫困生。

曾受益于“西部开发助学工程”的孩子都会像刘海英一样充满感激。据了解,6年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陆续在中西部的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中西部地区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共计资助大学生12860人,开办高中“宏志班”222个,资助高中生11100人,总计资助金额2.6252亿元。

由宣传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于2000年开始组织实施的“西部开发助学工程”,选择当年考入全国重点和省(区、市)重点高等院校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特困本科生,每人资助2万元,分4个学年陆续支付,每学年5000元,帮助他们完成大学学业。受助学生所在院校也对其在校期间的学费不同程度地减免。

2002年,“西部开发助学工程”向高中阶段延伸,在一些地区选择若干省级示范性高中开办“宏志班”,每个班招收50名达到本地区当年中考录取标准,符合省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招生条件,品学兼优、家庭贫困、无力完成高中学业的优秀学生,帮助他们完成高中学业。每名学生资助9000元,分3个学年陆续拨付,每学年3000元,同时由办班学校全部免收学费。高中“宏志班”名称的由来,是参照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宏志班“宏图寄党恩、志远为国强”之意。

据介绍,“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不仅为品学兼优、家庭贫困的学生铺设了一条成才之路,而且也推动了扶贫济困、捐资助学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黑龙江、河南分别实施了“1+2”“1+1”助学工程,山西省开展了“爱心助学行动”,云南省组织了“红塔爱心助学工程”和“爱心成就未来”特别助学行动,使更多的贫困家庭子女走进校园继续深造。

实施“西部开发助学工程”,使一大批中西部青年学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尽快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有用之才。目前,已有部分毕业生陆续走上工作岗位,建设祖国、回报社会。(新华社北京6月12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