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文章”做到经济之外

2006-06-1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苏雁 我有话说

“一把精美的折扇,一面有经济之风,一面有文化之风。”这是一位艺术家眼中的昆山。在这座城市里,林立的工厂与绿色的森林相得益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诠释其中的奥秘,“经济是形,文化是神,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推动力。没有文化的昆山之路,决不可能成为小康之路。把‘文章’

做到经济之外,提高人民的素质、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落脚点是建设以人为本的和谐小康。”

文化“提升”“温文尔雅”的市民

“十五”期间,昆山在文化事业上的投入超过2亿元。在市民广场前建起了科技文化博览中心,拥有600多幅自唐代以来珍贵书画的昆仑堂美术馆和侯北人美术馆,在全国县级市中独一无二;投资超1亿元的图书馆等文化场馆均免费向市民开放。

以昆曲为代表的戏曲文化在昆山“枝繁叶茂”。政府每两年举办一届昆剧艺术节,成立了昆曲研究会;百姓更活跃,周庄古戏台每天上演昆剧经典曲目;亭林公园内,戏曲联谊会、昆曲曲社、小昆班在“以曲会友”;各镇文艺骨干们扯起了20多个业余演出队,除《雷雨》、《珍珠塔》等传统剧目外,还自编自演了《走出浅水湾》等30多台反映农民生活的新戏。

2005年,昆山启动了文明素质提升工程,文明进社区、进外企、进民企、进农村活动蓬勃开展。十多个乡镇都创办了乡土季刊,从中还走出了30多位省作协会员,已出书110多本。昆山还成立了书法协会、研究会,业余书法爱好者达1万多人。被命名“中国民间艺术书法之乡”的巴城镇,更是在中小学开设书法课,全镇有近300人次在国内外书法大赛中获奖。

“扬长补短”绘出城市“绿色水墨画”

在昆山出口加工区,1平方米土地承载了566美元投资,创造了4800美元出口额和7000美元地区生产总值。“寸土寸金”的昆山,却还是规划建设了3150亩的城市生态公园。

昆山人怎么算这笔账?刚从北京领取“全国首批生态城市”“奖牌”回来的昆山市市长张国华这样回答:“拿到这块牌子昆山花了好几十亿元。但若算社会和谐和生态环境的大账,我们可是稳赚不赔!”

如此“大账”算法,令昆山作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亭林公园扩建工程圈进一条老路,路上有很多年代各异的古桥,建设部门把它们小心移至亭林公园内恢复旧观;围绕一棵古槐树的去留,昆山人好一番大讨论,最终分管城建的市领导一锤定音,路让树。

昆山还恶补“环境课”。2004年底,地处平原的昆山森林覆盖率仅为18.28%。但2005年昆山要通过高水平小康社会考核验收,森林覆盖率必须达到20%。“最初我们都感到巨大的压力”,昆山市农业局局长邹家林笑着说,“但缺什么补什么,压力只会激发我们更大的动力。”于是,去年一年,昆山共投入绿化资金7亿元,完成造林绿化面积2.558万亩,使全市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0.3%。登高眺望,满城皆绿,宛若一幅水墨画。

一手挥毫泼绿,一手大笔治污。从招商引资到招商选资,昆山的环保从末端治理走向源头控制。昆山市环保局局长孙国良对审批项目的16字方针倒背如流――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生态影响。“我这个环保局长既好当又不好当。不好当,是因为每年要拒批很多项目,仅去年就达21个;说好当,我当局长两年多来,从来没有哪位领导来打招呼让我对哪个项目放行或对哪个企业‘睁只眼闭只眼’。”

“昆山经验”创造小康社会“样本区”

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在昆山调研后认为,尽管昆山在地域条件等方面有其特殊性,但昆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昆山经验”,不仅对于发达地区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示范意义,对于大多数欠发达地区也是有示范意义的。

“昆山经验”中突出的一点是咬定率先发展不放松。曹新平向记者谈起了自己的体会,“连续就是速度,稳定就是效益。在昆山,领导干部换了一任又一任,但以经济国际化带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而带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始终没有变”。1984年,昆山还是个农业小县,十多年来,全球55个国家和地区的4300余家企业在这里投入了300多亿美元国际资本,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集聚态势;1.52万家私营企业注册资本超过200亿元,为昆山实现“实力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昆山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富民优先”不动摇。昆山的领导干部常念叨,“老百姓认不认可小康,关键看富裕程度。而看富裕程度,不仅要看平均数,更要看大多数。”统计调查显示,昆山农民人均纯收入超8000元的达65%以上,不足2000元的仅占1.1%,城乡收入差距小于2:1。市委市政府大力推广实施的“三有五保”工程,成为农民生活的“保护伞”和致富的“绿色通道”。昆山的农民与以前有了质的区别,收入结构中,工资、投资经营和政府财政转移三者分别占比45%、40%、15%。昆山农民人均纯收入8519元,真正达到了“殷实小康”。

昆山提出的“既要青山绿水,又要金山银山,有污染不进昆山”、“精细招商、集约经营,发展循环经济”等口号和措施。使“和谐小康”尽显魅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