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庆祝首届“世界海道测量日”

2006-06-21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2006年6月21日,世界海测界迎来了第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世界海道测量日”。

“世界海道测量日”的由来

国际海道测量组织(TheInternationalHydrographi

cOrganization简称IHO)是一个成立于1921年6月21日的旨在保障航行安全和保护航海环境的政府间技术协作组织,总部设在摩纳哥。我国是IHO创始成员国,并在1977年4月19日恢复了我国在IHO的合法席位。目前,IHO有76个正式组织成员。

为了提高全球大众对海道测量的整体意识,2002年第十六届IHO大会决定向联合国申报,要求认可将每年的某一天作为“世界海道测量日”(WorldHydrographyDay)进行庆祝。2005年11月29日,在IHO的积极推动下,联合国大会通过了A/60/30决议,内容为:“采纳IHO关于将每年的6月21日设为‘世界海道测量日’的建议,其目的是全方位地适当宣传IHO的工作,在全球范围内提高海道测量信息的覆盖面,同时敦促各国政府与IHO协作,改善航行安全,尤其是在国际航运、港口以及易受破坏和需要保护的水域。”

IHO的目标是协调、规范和促进航海资料的收集、处理、分发和显示,监督航海者改善船舶驾驶的方式。目前,IHO正逐步成为能够为航海安全提供实时、准确、可行的航海资料世界标准的中心,许多工作走在了全球现代海洋测量标准的前列,并致力于电子航海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今年的6月21日是首届“世界海道测量日”,也是IHO成立85周年的纪念日。85年来,IHO在航海技术上支持了众多有需求的国家和地区,尤其是对海上安全的支持,因此,今年“世界海道测量日”的主题是“IHO致力于全球航行安全85周年”(85yearsoftheIHOcontributingtoworldwidesafetyofnavigation!)。6月21日,IHO将举行一系列活动来庆祝“世界海道测量日”,届时各组织成员也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庆祝首届“世界海道测量日”。

50余年来,中国海道测量业界与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国际同行间的交往日益密切。已与许多海道测量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了友好交往,成为国际海道测量大家庭中的重要成员。1988年,中国加入了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EAHC),并于2000-2003年担任了该委员会的主席国,2003年在上海成功举办了EAHC第8届大会。2001年在北京承办了IHO国际海图展,并于2002年接受了摩纳哥君王代表IHO颁发的最佳参展国奖。2002年在上海召开了IHO第十四次海道测量需求信息系统委员会(CHRIS)会议。2005年,中国海事局常务副局长刘功臣代表中国政府签署了I-HO《南极海道测量委员会章程》。

中国海道测量发展历程回顾

中国海道测量工作由交通部和海军共同负责进行。按照职责分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负责管理海区港口航道测绘工作,组织编印相关航海图书资料,归口管理交通行业测绘工作。1955年5月,为了适应新中国水运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满足船舶进出港对航海图书的需要,交通部在广州成立了我国第一支海港测绘队伍,直接隶属于当时的交通部海运总局,其主要职责就是开展沿海港口航道测量、编绘航海图书,保障航行安全。海港测量队成立的当年就完成从广州市到珠江口150公里航道10余幅航行图的测绘任务,谱写了海事测绘历史的开篇之作。在随后的岁月里,随着沿海经济发展和大规模港口建设,海港测量队利用各种测量手段,相继完成了数十个沿海港口和重要水道的第一次全面测量任务,填补了我国沿海港口航道图的空白。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变迁,到上世纪70年代末,在原来交通部海港测量队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天津、上海和广州三个航标测量处,分别承担着我国北方海区、东海海区和南海海区沿海港口航道测绘和民用航海图书编制发行工作。1986年,政府机构改革,交通部安全监督局成立。交通部的港口航道测绘队伍从航道局成建制转入新组建的天津、上海、广州海上安全监督局,进一步确立了其作为国家航海保障力量组成部分的地位,正式纳入海上交通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并进入跨越式发展时期。这一期间,交通部积极引进先进测绘技术装备,提高测绘生产力水平,扩大测绘范围,缩短测绘周期,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测绘产品和服务体系,较好地满足了航运经济发展和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的需要。

1998年,水监体制改革,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局(交通部海事局)成立。管辖范围覆盖我国沿海海域、港口和对外开放水域,统一了布局、政令、监督管理,海事测绘机构和职能得到进一步加强。海事测绘成为中国海洋测绘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海事局作为中国政府海道测量主管机构,对外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海道测量组织,对内与海司航保部一起,履行中国海道测量的职责和义务,共同促进航海安全,服务航运经济。

香港、澳门回归后,中国海事局同香港海事处和澳门港务局的联系越来越紧密。2002年7月广东海事局与香港特区政府海事处签署《海图资料交换合作安排》,并建立了定期会晤制度,双方就粤港海道测量事务开展了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了珠江口海域的航海安全。

中国的海事测绘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创业中发展,在改革中腾飞,中国的海事测绘队伍,半世纪春秋测遍大海,五十载岁月铸就辉煌。五十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海事测绘职工转战祖国沿海,测遍万里海疆,累计完成海域测绘400余万平方公里,编绘万余幅海图,发行航海图书资料近1000万份。五十多年来,海事测绘队伍在发展中壮大,在成长中腾飞,当年那支只有十多人的海港测量队已经发展成为一支人才辈出、装备精良、实力雄厚、享有崇高声誉、逐步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海洋测绘队伍。五十多年来,广大海事测绘职工在长期的工作和实践中,培育了“吃苦耐劳,勇于奉献”的海测精神,形成了“作风顽强,敢打硬仗”的光荣传统,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海事测绘文化。

中国海道测量成就斐然

我国是一个航运大国,已经连续第8次当选为国际海事组织(IMO)的A类理事国,交通部代表中国政府参加IMO和IHO。《1974年国际海上人命安全公约(SOLAS)》除规定船舶应配备其计划航线所必需的足够且最新的海图和航海出版物外,还提出“开展海道测量,编辑、出版、分发、更新安全航行所必需的各种航海图书资料,是缔约国政府应承担的国际义务”。中国海事局作为IMO公约的国内履约部门,一方面把对进出港的中外船舶航海图书的配备情况作为港口国安全检查的重要内容,同时把开展海道测量,编辑出版航海图等作为履行国际公约的客观需要。

中国海事测绘部门目前承担着沿海所有对外开放港口和重要水道的港口航道图的测绘工作以及引航图集、潮汐表、改正通告、港口资料等相关航海图书的编印、发行工作,海图发行网点遍布全国沿海港口,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我国民用航海图书测绘管理体系。

中国海事测绘部门在交通部的领导下承担了大量的海洋基础测绘工作,投入巨资在全国沿海建立了20座卫星定位地面差分站,建立了全国沿海GPS控制网和潮位观测网,并测定了各沿海港口的深度基准面,建立了中国沿海海岸带空间信息基础设施框架,开发了中国海事地理信息系统。

中国海事测绘部门出版的港口航道图的最大特点是更新快、资料新,是整个中国沿海航海图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也是其他部门出版的更小比例尺的航海图更新再版的基础,没有海事局及时更新港口航道图,我国的航海图将失去其应有的使用价值。例如2004年6月1日我国对珠江口水域实行“船舶定线制”和“船舶报告制”航路改革,由于海事测绘工作的全力支持与配合,推动了该水域航路改革的顺利进行,确保了这一几乎是世界上船舶流量最大、海运最繁忙地区的航行安全。

沿海地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是实施海洋开发战略的核心,长三角、珠三角及环渤海经济圈和港口群在我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关键地位。中国海事测绘利用地处沿海、面向航运的优势,充分发挥技术优势,为长江口深水航道整治、大小洋山开发、杭州湾东海大桥建设、粤港地铁建设和渤海海峡火车轮渡建设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了优质测绘服务,促进了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战略的实施。在长江口地区,我们每季度对长江口航道更新测量一次,重点水域每十天一次,较好地保持了该地区航海图的现势性,最大限度利用了长江口航道水深,为建设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做出了贡献。

中国海事局还充分发挥所掌握的海洋测绘信息和航运信息优势,开发了多种海洋基础测绘信息系统,制作了大量专题电子海图,满足船舶引航、船舶监控、航道整治、海上大桥设计施工、渔业开发等方面的需要,为沿海经济建设和海洋开发提供了强有力的测绘保障。

海难事故的应急抢险测绘,是党的执政能力在海事测绘领域的具体体现,也最能反映海事测绘的社会公益性事业特点。能不能尽快扫测确定沉船、沉物的位置,及时开展搜救打捞和事故调查处理,尽最大努力排除险情、挽回损失,最大限度地稳定社会和安慰遇难者家属,是对海事管理能力的重大考验。

实践证明,在突发海难事故面前,海事测绘队伍是一支“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快速反应队伍,近年来在应急抢险测绘方面屡建功勋,相继在老铁山、长江口、珠江口等海域及时扫获突发海难事故的沉船、沉物,并在大连“5.7”空难、包头“11.21”空难中成功扫测到落水飞机黑匣子,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绩,在关键时刻发挥了关键作用,得到国务院和交通部领导的充分肯定。

建设现代化的海道测量强国

中国具有悠久的航海史和海道测量史,六百年前,郑和在七下西洋中绘制的20幅《郑和航海图》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航海图集,也是当时全球海道测量的巅峰之作。去年,国务院隆重举办了“郑和下西洋600年”纪念活动,并将每年的7月11日定为“航海日”和“世界海事日”在我国的实施日期。弘扬郑和精神,建设航海和海洋强国,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责任。

中国海事局目前拥有各类现代化海道测量设备、海图制图设备、海图印刷设备和专业测量船舶,拥有数百名各类海事测绘专业人才,其中国际海道测量师和制图师20余名。当前,海道测量数据采集工作已由条线测量和天文定位跨越到了多波速测深声纳扫测和精确到分米级的卫星全球定位测量;采集的数据量从每分钟少量数据跃升到可以同时对百万字节数据进行自动存储和处理;提供的海图从仅仅包括有限的直观信息到包括航行安全所需的实时、互动、综合信息的电子海图。这一切标志着我国海事测绘的综合能力已经步入世界先进行列,自动化、数字化与信息化水平也始终走在国内海洋测绘界的前列。

统计资料显示,2005年全国港口吞吐量达到49.1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580万标准箱,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我国还拥有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海运能力,远洋船队跻身世界前列,当前世界航运中心正在从西方转移到东方,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港口大国和航运大国,航海事业和航运经济正以前所未有的磅礴气势走向世界。

面对新的历史机遇期,以测绘出版航海图书,保障航海安全、服务航运经济为使命的海事测绘队伍,要在先人成就的伟大事业基础上,要在我国航海事业和航运经济大发展的历史机遇期,全面提升海事测绘保障能力,为构建便捷高效的现代化海洋交通运输体系,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作出贡献,在建设航海和海洋强国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搏击风浪,再铸辉煌。

图为中国海事局3000吨级远海巡逻和海道测量船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