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个好支部带出两个藏东文明富裕村

2006-06-2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记者张国圣 我有话说

本报昌都6月22日电(记者张国圣)“退回几年,谁敢想住这样的房子啊?”坐在270平方米的新楼房前,80岁的贡秋泽仁感慨万千。

贡秋泽仁是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昌都县城关镇通夏村村民。六

七年前,他们一家6口还只能和家里的牛羊一起,挤在一间20来平方米的低矮泥房里。孙子孙媳辛辛苦苦,每年挣600来块钱,日子过得紧巴巴。看不到致富的前景,一些村民干脆天天坐在屋前晒太阳,“不求今生求来生”,享受起了“太阳底下的乐趣”。

2000年,致富能手加永尼玛被推选为通夏村党支部书记。加永尼玛带着党支部先治“穷根”。加永尼玛领头,全村人先义务投工近两万个,建水库,改坡地,修公路,引进良种黄牛。村里的面貌逐渐改变,群众的心里也越来越亮堂了。

加永尼玛常年在外跑运输,知道这几年城市建设快,他又打起了劳务经济的算盘。当上村支书后,他和支部一班人商量,筹建了农牧民建筑包工队。2004年6月又改为通夏村农牧民施工队,当年便组织劳务输出3650人次,实现收入210多万元。通夏村一跃由贫困村变成了藏东第一个万元村。

与通夏村相距百余里的达若卡村,海拔4100多米。但村民们同样感受了好支部给村里带来的巨大变化。村民土登尼玛说,村里的前两任支书和现任村支书一样,都是带着大家致富的能手。前任村支书洛桑,刚开始带着村里的17名劳力外出找活时,村里的人还从来没听说过“劳务输出”这个词。后来这些人富了,村民都想跟着干。村里又建起了石材厂,并将农牧民自己购买的货车组织起来成立了运输队。到2005年,各项收入加在一起,全村的年人均纯收入竟超过了5000元。

达若卡村石材厂有了7万多元的收入,村支部就决定用这些钱兴教、扫盲,帮助困难村民。村里将所属的3个自然村分成3个班,分别请3个老师负责,一家一家抓学习,一人一人过文化关。通过两年时间努力,全村儿童入学率和扫盲率都达到了百分之百。村民们有文化了,就更加关心致富信息。驾车的人多了,支部就号召大家不喝酒。几年过去,达若卡村竟成了一个“男人不喝酒”的村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