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足踏远古峰原 挥洒壮志豪情

2006-07-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蕾 我有话说

群体档案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晚古生代东特提斯生物与环境过程”创新研究群体以现代古生物学和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依托,立足探索中国和邻区东特提斯的生物和环境演化过程规律及其全球意义。该群体是在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几代研究人员的精心培育下、由多名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在研究工作中自然形成的,目前活跃在国际该学科领域的前沿。

高度成功的国际会议并未令中国科学家放缓前进的脚步

上世纪后半叶,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逐步形成了由赵金科、李星学、盛金章和金玉?等组成的晚古生代地层和古生物学研究群体,为全面建立我国晚古生代各门类古生物和区域地层的科学体系作出了重要贡献。1987年,由金玉?等人负责组织的第11届国际石炭系地质大会在北京召开,会议期间系统展示了我国当时石炭系―二叠系的研究成果。会议的圆满成功使中国的古生物学研究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让国际同行真正认识到我国完整的石炭系―二叠系层序及其丰富的各门类化石。美国地质调查所主任、古生物学家Dutro博士由衷地称赞:“这是在中国举行的当时最大的国际地层学、古生物学大会,是高度成功的大会。”

然而,群体的老一辈科学家并未陶醉于已取得的辉煌成绩。在盛金章、金玉?和吴望始等的倡导下,该群体的研究重点由地层和古生物分类向全球生物和环境变化转移,开展了泛大陆关键时期高精度生物地层学、全球界线层型、生物集群灭绝等前沿性和综合性的研究。研究注重多学科的高度交叉,包括多门类化石的综合、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对比、同位素测年、生物多样性的定量分析等,从而培养、造就了今天这个涵盖演化古生物学、地球化学和古环境研究的以年轻人为主的创新研究群体。

“早些年,我国的地质古生物研究主要为生产服务,鲜有中国人在地质古生物研究方面提出全球性的重要理论。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需要,我们不能仅满足于发掘、描述化石的基本工作,还需要在前沿理论的研究上与国际接轨。”创新群体的学术带头人沈树忠说。

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第一次采用了中国名称

经过近20年的努力,创新群体在泛大陆关键时期地层的研究上精度迅速提高。很长时间以来,国际上二叠纪地层划分和对比相当混乱,没有一个既科学合理又可被广泛接受的方案。1997年,金玉?等人建议综合俄罗斯、美国和中国的地层单位组成的二叠纪年代地层划分方案,并为此组织了一系列考察、论证候选标准剖面的国际会议。1997年,他与合作者正式发表了新一代国际二叠纪年代地层系统,并启用中国乐平统作为二叠纪最上部的国际地层单位。嗣后,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世界地质图委员会和国际地层委员会联席会议正式采纳中国乐平统及其内部的长兴阶和吴家坪阶作为国际标准年代地层单位,代替沿用了150年的俄罗斯传统方案,化解了长期争论不决的国际地层难题。

精确的年代地层系统令古生物学研究更上一层楼。通过大量的实测资料,金玉?、王?、王伟、曹长群、沈树忠等人在前乐平统和二叠纪末两幕式生物灭绝模式以及二叠纪末期灾难性的生物大灭绝型式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极大地改变了对二叠纪末生物演化的认识。与此同时,沈树忠、王向东、王军、曹长群等人对冈瓦纳型和过渡型石炭纪――二叠纪生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石炭纪――二叠纪中期的生物超长慢速演化以及环境对应等也进入到综合研究阶段,大量成果发表在包括《科学》在内的近50种国际SCI收录刊物上,引起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

俄罗斯地质学家曾经非常不愿意采用乐平统代替位于乌拉尔的传统标准。1999年,沈树忠和国际二叠纪分会主席Wardlaw博士带领分会成员在广西来宾举行了二叠纪地层国际现场会。会后,俄罗斯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的Krassilov院士和副所长Leonova博士等人著文指出:“我们被那儿的二叠系剖面的质量和中国同行所做的工作所折服,我们看到了世界上最为完整的,出露最连续的二叠系剖面。”

中国对乐平统和二叠纪大灭绝等的研究长期以来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国际地层委员会的充分肯定。国际地层委员会主席Remane在给中国乐平统工作组主席金玉?的来信中写道:“晚二叠世乐平世是地球历史中最为关键的时段之一,感谢中国同行近年来的努力工作,使我们对这一时段有了最新了解,有关问题现在已接近解决。”

可贵的责任感和不懈的理想追求

从野外工作到室内整理,再到成果产出,创新群体的每一项成果都来之不易――这一点只有群体成员自己心里最清楚。群体成员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在野外度过。从上世纪90年代起,他们先后7次赴喜马拉雅地区和希夏邦马峰地区进行野外工作,在华南及其他地区的野外工作更是不计其数。为了更全面地认识地质事件,他们甚至把野外工作做到了国外偏远地区。在创新群体成员协作攻关的日子里,有无数令人难忘的记忆,尤其在2004年末、2005年初的春节期间,群体部分成员没有休息,照常去野外采样。由于担心临时雇佣的打钻工人把标本放反或漏掉载有重要信息的小碎块,沈树忠、曹长群、王伟、张华等人丝毫不敢懈怠,冒着严寒昼夜轮流守候在工作现场。

出色的工作使该创新群体获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和尊敬。目前,沈树忠担任着国际二叠系分会秘书和选举委员、王向东担任国际石炭系和二叠系分会选举委员等职务,两人还共同担任了下一届国际石炭――二叠系地质大会的主席,为积极扩大中国石炭――二叠纪相关研究的国际影响、推进学科领域的发展不遗余力。

相对于国际同行,创新群体在多学科交叉、生物大灭绝事件的环境背景和中国的乐平统研究等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沈树忠说:“前辈科学家做得那么好,国家又给我们创造了这么好的环境,我们既要继承已有的丰硕成果和优良传统,又要争取使创新群体保持在国际上的领先地位。我们正在后层型、生物标志化合物、生物大灭绝定量模式及其古环境背景等前沿领域进行探索。”无疑,更高、更快、更强是晚古生代创新群体成员永远的追求。群体成员与国外专家一起在浙江长兴煤山剖面实地设计

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研究方案。资料图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