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位数学教授的生命不等式

2006-07-1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特约记者 王握文 本报记者 龙军 我有话说

他的生命很短暂,却绽放出绚丽的科技创新之花。刘普寅,这位只走完40载人生旅程的年轻教授、博士生导师,面对病魔侵袭,用一个大大的生命不等式,诠释了一位学者对科学的执著追求。

“为国家作一点贡献,这样心里才踏实”

2005年9月11日,国防科大理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系教授、

博士生导师刘普寅因患原发型胆汁性肝硬化,经抢救无效不幸去世。就在一个月之前,刘普寅教授还将写好的全国第十次增设博士点、硕士点、重点学科的评审意见按时寄出,上学期,他还在讲授《软计算技术基础》等课程,主编的《遗传算法基础》正等待着出版……

刘普寅是我国模糊理论与应用领域的年轻专家,长期从事模糊数学和软计算技术研究。这是一个前沿性的基础研究课题,原创性很强,许多国外同行几年、十几年也出不了成果。但刘普寅却甘愿冷板凳一坐20年。

1999年,刘普寅在北京师范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他选择“基于软计算的图像恢复技术”作为研究课题。图像恢复,就是从受系统误差及噪声等影响而退化的图像中“找回”真实的图像。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刘普寅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中,在导师的指导下,他将模糊技术应用于图像处理,以模糊逻辑和神经网络为基本研究工具,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图像恢复技术,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艰苦的研究工作使刘普寅病倒了,2000年3月,他被查出黄胆和转安酶指数增高,住院治疗时,医院曾向其家属和单位发出“病危”通知。在组织的关怀和医生的精心治疗下,他的病情虽有所缓解,但把事业看得比生命还重的刘普寅,仍坚持一边教学,一边埋头做学问。这些年,他多次住院,但一旦出院,他又上课、带学生、搞研究、发表论文……刘普寅说,要尽量为国家多作一点贡献,这样心里才踏实。

此后5年中,他以惊人的毅力和敏锐的探索,一步步将模糊数学和软计算技术研究推向国际前沿。他在模糊神经系统的学习算法、逼近能力、图像恢复的软计算技术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成果,其相关研究两次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先后在美国、加拿大等国际著名期刊上发表论文58篇,35篇进入国际三大检索,论文被引用109次。

去年7月,学校让他抓紧时间去北京军区总医院做肝移植手术。临走时,他一再叮嘱妻子带上一篇需要修改的论文。

“国家培养我不容易,我不能就这样躺下去”

对于一个危重病人来说,休养是十分必要的。但有着强烈的责任与使命感的刘普寅却常对妻子说:国家培养我不容易,我不能就这样躺下去!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刘普寅每次上课和参加集体讨论前,都要在床上、沙发上躺几个小时积蓄精力,才能保持良好的状态参加活动。而每次回家后都疲惫得需要马上躺下休息好长时间。为了便于随时随地休息,他家里所有的沙发、椅子,都改成能坐也能躺的。

5年里,他一直坚持主讲本科生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硕士生的《遗传算法基础》、博士生的《模糊数学》等课程,作为学科学术带头人,他积极开展“系统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的申报与建设工作,制定培养计划……工作抓得比平时还紧。患病后,他如厕时间长,就在卫生间里放了一张小凳、一支铅笔,以便能看书、做笔记。

在刘普寅最后一次住院时,有个学生来看他。当时,他刚从昏迷中醒来不久。看到学生过来,他只是简单讲了讲病情,就开始和学生探讨问题,教育学生勤奋学习,还谈了自己出院以后的工作规划。结果学生刚离开病房,刘普寅就又昏迷了过去。

2005年9月初,他最后一次从昏迷中醒来时,与妻子谈的还是工作。

“我要尽到自己的一份责任”

学生罗强还记得第一次用英语写论文的经历。那天,他写好论文后还专门找了一位英语专业的同学看了看,才交给刘普寅过目,以为刘老师一定会表扬他。

几天后,老师将论文还给他时,整个稿子被修改得面目全非,还有很多地方打着问号。罗强照着样子改好后又交了上去。没想到一周后,刘普寅又一次找到罗强,告诉他学术论文该怎样表述,如何修改。这样一来二去,先后修改了13次。刘普寅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做学问,不要怕麻烦,也不要怕遇到难题,更不要回避,只有不断破解难题,才能不断进步。”而罗强不知道的是,此时的刘普寅是强忍着巨大的病痛在指导学生。

刘普寅静静地走了,他用自己短暂而不平凡的一生,证明了一个关于生命价值的不等式。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