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公路修到了下北山

2006-07-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冯蕾 我有话说

下北山地区“脑山”上的公路。孙颖摄

从西宁驱车一个小时,便来到了海东地区下北山。这里地处阿剌古山区,北靠大山,南临湟水,面积有1000多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2800至3

200米。境内沟壑纵横,梁峁起伏,植被稀疏,十年九旱,是青海省的重点贫困地区之一。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分布着乐都县的马厂、芦花、马营三乡和民和县的北山乡。

昔日篇

“2003年,下北山四个乡的3万多人中有6000人卖过血,几乎每家都有卖血的,所以叫做‘卖血村’。”同行的张忠华向我们介绍。四个乡人口有7808户、36186人,其中绝对贫困户3270户,绝对贫困人口16199人。2000年,四乡农民年人均粮食只有172公斤,人均纯收入只有730元,比海东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了517元。

张忠华是中国交通报驻青海记者站站长,他曾多次采访过这里。他说,这里农民卖血主要是因为生活贫困。这四个乡都地处“脑山地区”(当地的习惯称法,脑山是山的最高位置),过去是土路,坑坑洼洼,一到冬天,松土达到十多厘米,手扶拖拉机都很难开上去。种麦子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吃的水是“窖水”。村民一天到晚都吃洋芋,很多村民家里是“早上炒洋芋、中午蒸洋芋,晚上面片儿汤里下洋芋”。

“卖血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供孩子上学。”张忠华说,正是因为贫困,这里的老百姓望子成龙心切,他们希望孩子通过上学走出去,但供孩子上学要钱,没有其他挣钱的门路,只有卖血来钱快。2002年,全省很多地区已开始奔小康,而这里的口号却是“再用十年解决温饱”。

2003年,张忠华在乐都县马厂乡贡巴湾村采访时遇到了一位69岁的老人,名叫李自前,面色枯黄、形容干涩。掀开袖子,胳膊上的针眼密密麻麻。年轻的时候为了供儿子读书,他和老伴卖血。后来,为了供孙子读书,他的儿子和儿媳又开始卖血。

张忠华说,当时还遇到赵海兰和徐桂莲,她们是李自前的邻居,她们每个月卖血一至两次。每次卖400CC,可以挣到100元,而其中有60元要花在吃住和路费上,剩下只能挣到40元。她们说,要到100多公里以外的城里卖血,卖完血后心虚气喘,浑身无力,走路时头晕眼花,身体打颤,回来后干不动庄稼活儿。

下北山村民卖血的事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高度重视。三年过去了,这里的生活发生了什么样的改变?

今日篇

我们的采访车来到下北山的山脚下,从这里上“脑山”还有三十公里的路。

青海省交通部门的负责人说,我们所走的这条路是2004年动工兴建的,交通部共投资8000万元,2005年已正式通车。这条路把下北山的四个贫困乡连接了起来。道路按四级标准建设,路面宽度4.5至6米,设计行车速度为20公里。车子一路上行,道路一旁是黄色土坡,一旁是高高的悬崖。路随山势而建,弯道越来越多。到了鸡冠子桥,当地人告诉我们:“以前没有桥,下山的路特别窄,从鸡冠子下去的时候,要把牲口抓住,不抓住,牲口就滚下去了。”

行驶了一个多小时,我们的采访车终于开进了乐都县马厂乡。

走进村民李孝业的家,这是一个有十间房的院子。院子里停着拖拉机,左边的房子养着六只羊。客厅摆着32英寸的彩电,大理石的茶几。

上世纪80年代,李孝业曾卖过血。回忆当时的情况,李孝业说:“那时候,家里只种小麦,靠天吃饭,没有其他收入。为了让娃儿上学,卖了四年血。”这两年,公路修到了“脑山”,种的东西就好往山下运了,他建起了塑料大棚,种上了茄子、辣椒、黄瓜,养起了羊。路通了,商贩也来得多了,有收羊的、收洋芋的、收辣椒的。他高兴地说:“过去种再多洋芋也卖不出去,现在公路修通了,洋芋价也涨了,去年一斤一毛四,今年可以卖到两毛七,羊的收购价也涨了,去年一只180元,今年涨到220元。”

李孝业细数了一下他家去年的收入:“卖了十只羊,挣了2800块钱,种洋芋、小麦挣了5000块钱,外出打工挣了1800块钱,家里总共六口人,算下来人均收入有1600多块钱,比三年前增加了一倍。”记者看到,客厅的墙壁上挂了六幅国画,黄山晚雾、黄山松涛、旭日东升……李孝业说,这些画是刚从县城里买的。过去的土路,光下山就要走七个小时。现在通了路,还通了班车,汽车开到了家门口,去一趟县城只要一个半小时。离开时,记者发现,李孝业家门口的簸箕里装满了花瓣,李老太笑着告诉我们:“这是自家栽的玫瑰,蒸花卷儿时用的,颜色好着呢。”

马厂乡的乡委书记闫有禄告诉记者,李孝业家在他们乡只属于中上等水平。过去制约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路”。没有路,种的东西就卖不出去,由于收入来源单一,全乡3800个劳动力中有70%的人曾经卖过血。现在,路通了,生活好了,乡里再也没有卖血的现象。

在离李孝业家不远的地方,是芦花乡丰洼村,村里有一家商店。店主名叫杨玉梅。

记者去时,她正抱着小孙子,一脸幸福。因为供小孩念书,杨玉梅也曾卖过血。现在,她的小店已是乡里规模最大的一家,小店货品挺全的,收入已足够支撑家里的开销。杨玉梅说:“四年前,路没修通,店里的东西少得可怜。那时候,下一趟山得走一天。去年路通了,送货的三四天就来一趟,村民可以从我这儿买到鲜牛奶了。”

在小店的外面,记者遇到了村里的一个特殊人物――孔祥林。

说他特殊,是因为他的两个孩子都是大学生,老大在长沙理工大学,学空调制冷技术,老二在湖北十堰读大学。孔祥林的面色有些发暗。据了解,他卖血的时间长达十余年,一直到2004年。他说:“那时候,一个月卖500CC,还不一定每次都能卖成。医院有的血型不收,要是卖不成,这来回的路费就浪费了。”孔祥林说:“现在路通了,家里新盖了三个塑料大棚,种的有辣椒、洋芋,单靠种植一年就能挣五六千元。”

离这里不远,就是甘沟滩村。吴玉俊是这个村的运输户。他家有三间房,电视、冰柜、洗衣机、收录机、电烤箱一应俱全。去年,他新买了农用车。“过去,村上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卖过血。我们家老两口、小两口都卖过。”吴玉俊说,路修好了之后,家里买了三轮车,拉洋芋到湟中县卖,去年换了农用车,去一趟县里只一个多小时。单是跑运输,一个月能挣1000多块钱,家里还养了五头猪,开了电话亭,一年纯收入能有5000块左右。”吴玉俊说,他准备明年再换一辆更大的车。

明日篇

青海省交通厅厅长周建新告诉记者,路修通了,农民群众欢欣鼓舞,因为他们知道这是一条致富的路,这是一条他们从此脱离贫穷、走向幸福生活的路。因此我们盼望着,而且我们也正在努力着,修越来越多这样的好路,修越来越多这样的连心路,使老百姓真正能够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实惠。据了解,下北山四乡公路的修通,促进了种植业结构的调整。马铃薯、油菜、中药材、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占四乡总播种面积的80%以上。在这里,以养殖小尾寒羊为主的舍饲圈养业也已初具规模。收入渠道的增加带来收入的增长。据测算,这条路建成以后,农民每年的收入将会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每年净收入的增加将会在200元以上。下北山的明天会更美好。

当地群众用花儿唱出了自己的心声:

共产党把我们没忘掉

爱人民

铺下了致富的路(了)

交通部的好心肠

平展的路

修成了连心的肉(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