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书籍+建筑≠合格基层图书馆

2006-07-13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国内基层图书馆经费紧张,一些基层图书馆“空壳化”已成为普遍现象。基层图书馆应该如何办?盖上几栋楼,购置一些书能否把图书馆办好?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专门采访了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主任王余光教授。

基层图书馆的作用是什么

一个基层图书馆就是所在地区的文化心

脏,是这个地区继续教育、社会阅读的一个平台或者中心。方便、丰富的文化生活,是和谐社会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有人甚至提出,多建几个图书馆,犯罪率都会下降。这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一百多年来,所有图书馆的学者和从业人员,都有这样一个理想,让图书馆成为民众继续教育的场所。

谈到基层图书馆的建设问题,王余光教授认为:基层图书馆举步维艰,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

王教授介绍,他曾走访过一些基层图书馆,这些图书馆中,有一些办得比较好,如东莞图书馆、苏州图书馆,这些都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当然,经济发达不一定图书馆就办得好。这些图书馆办得好,主要是办馆理念比较好,始终明确图书馆是为群众服务的。比如,东莞图书馆每周都举办讲座,免费提供给大家,还提供“亲子阅读”的服务,让市民享受家庭阅读的乐趣;在苏州,政府把图书馆建在全市最繁华的中心地带,作为全市最重要的设施之一。这些图书馆的发展,固然离不开当地的经济支撑,但保持健康的办馆理念同样是关键。

另一方面,一些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图书馆由于经费严重不足,出现了“人吃书”的现象,图书馆只有几个工作人员,没有什么书,图书馆就是养着这几个人,像一个福利院,老百姓觉得它可有可无。一些地方上的负责人也不重视,认为图书馆不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中国图书馆协会曾经提出一个建议,每个图书馆经费不要少于五万元,但是很多基层图书馆的经费只能维持日常的花费,没有足够的购书经费,甚至购书经费是零。

经济因素是否是基层图书馆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

经济只是一方面,不是最重要的方面。有些地方,并不是经济原因,而是观念上的问题。衡量一个图书馆办得好坏,首先是一个管理上的问题,怎么投入,怎么长期发展。经济贫困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果大众觉得图书馆对于这个地区非常重要,必不可少,那么就会从各方面投入。相反,图书馆办得越差,就越没有人去,政府就越不愿增加投入,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王余光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需要在制度和观念上下工夫。他建议说,一个地区的报纸和电台都应给图书馆作宣传,一方面促进民众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促进地方政府观念的改变。图书馆需要舆论的关注和呼吁,让人们去了解图书馆,让大家知道图书馆的作用,一个适宜人居的环境,需要文化的滋润。

同时,还有必要提高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应该具有服务意识和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服务,让民众认可图书馆。如果一个图书馆工作人员不爱书,他怎么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呢?可是现在中国图书馆教育正在萎缩,图书馆人员正在流失。这也是让人痛心的地方。有些图书馆办得不好,跟这个有很大的关系。

基层图书馆应如何办

对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发展问题,王余光教授认为:首先,基层的公共图书馆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政府投入资金,二是提供免费服务给公众。

国外图书馆的经济来源有两方面,一个是政府的无偿投入,另一个是从社会募捐。美国的很多公共图书馆就是依靠这种模式发展起来的。我们国内也有这种模式,但是还没有形成惯例。

既然图书馆是民众自己的图书馆,就需要民众去关爱他。图书馆和政府应该多宣传,引导民众热爱图书馆。一方面要靠政府拨款,另一方面也需要社会投入。图书馆更要提高自身素质,证明自己对市民的捐赠正在很好地利用。

中国是一个崇尚读书的民族,自古以来就有“耕读传家”的传统。人们需要物质,也需要文化。现在,一些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图书馆,图书馆的办馆条件越来越好,图书馆从业人员的素质也越来越高。相信这种良性循环,会使越来越多的人走进图书馆。(本文采写:柳霞、文艺橙、史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