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明潮涌黄河口

2006-07-1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赵秋丽 特约记者 李志臣 我有话说

山东东营地处黄河入海口,是一座年轻的城市,建市前这里曾是一片荒碱、一片凄凉,向来被人们称为“山东的北大荒”,农村长期以来生产落后,生活困难,城乡差别之大,全国少有。如今,到这里走一走,你会发现一幅壮丽的农村新画卷正越绘越美。

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促使了黄河口的崛起?有这样一副对联也许是最有说服力的

注脚:“讲诚实诚信源自心灵美,看财丰财茂只因名声高”,横批为“信用是金”。它道出了东营市许多农民的心声。近年来,东营市大力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涌现出了一大批农村“文明信用户”,而且他们都靠诚信致了富。

今年37岁的于常海是河口区六合乡于家村人。2004年前,家里的主要经济收入仅靠5亩棉田。当时,村里评选“文明信用户”,他没当回事儿,认为评不评都是虚的,没什么用处。然而,当年年底和他一起搞上棉下渔项目的于跃山,养的鱼质量好,销路也比他好,信用社给他办贷款也快,而自己还得找保人,写保证,开证明。一打听才知道人家于跃山有个“文明信用户”的金字招牌。去年他主动到农村信用社申请了文明信用户,经过各方面的严格考核,才算被评上了。他告诉记者:“现在贷款和其他的信用户一样,今天写申请,明天就能领到钱了。”因为是“文明信用户”,农信部门放贷额度增大了,于常海每年贷款都在2万元以上,借助贷款,他不断扩大养殖面积和棉花种植面积,现在每年收入近5万元。如今的于常海也住上了五间砖瓦房,家里各类高档家具样样俱全。争创“文明信用户”在河口区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热潮,用当地农民的话说,“你诚信,我诚信,发展经济有后盾”。与村民争当“文明信用户”一样,东营市大多数村和乡镇也加入到创建“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乡镇”的行列中来。其实,早在2000年东营市的决策层就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使农村经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于是,他们果断决策,与市农信社一道,制定了文明信用户的具体标准:无不良信贷记录,遵纪守法、依法经营、公德良好等。评上文明信用户的,贷款优先,利率优惠,小额贷款还可免担保,随用随贷。2001年,东营在全市实施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并出台了《农村文明信用工程实施办法》,办法规定,文明信用户占到80%以上的评为文明信用村,文明信用村达到60%以上的评为文明信用乡镇。

文明信用工程带富了多少个“于常海”,可以很轻松地统计出来,但它给东营农民带来多少物质和文明财富,恐怕很难用确切的数字来表述。从“文明信用户”的评选到文明信用工程的实施,使得农民增收了,农村经济发展了。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602.7元,比活动开展前的2000年增长了1818.7元。今天的黄河口,诚实守信成了人们的自觉行动。“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信用东营”已经成了这座城市的最好名片。截至目前,全市共评出文明信用户13万户,文明信用村949个,文明信用乡镇26个。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