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切为了平安

2006-07-1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平安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抓平安工作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创建良好经济发展环境的需要,是发展一方、致富一方、振兴一方的需要。”这是黑龙江省克山县县委书记帅秀军在全县“创安”大会讲话中的一段话。多年来,克山县一直把平安工作作为事关全局的重点工作紧紧抓在手上,建立了城乡一体的治安防范网络。三年来
全县各类刑事案件、治安案件同比大幅度下降,群众对平安建设的满意度达到90%以上,该县连续两年被命名为全省“平安县”。

“平安克山”是民心工程

在克山,6个主要出城口都设立了警务工作站。县公安局抽调了18名民警,并为他们配备了路障、头盔、防弹背心、摄像装置和声控装置,24小时进行值勤监控。“社会治安搞不好,关键是干部的认识没有到位。”县委书记帅秀军谈到创建“平安克山”活动的初衷时说:“社会治安防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关系到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地位和形象。不抓治安防范工作,就是对党和人民不负责任,就是对人民群众没有感情!”

近年来,随着人员流动的加快,外来人口的增加,社会治安环境,成了老百姓关心的热点。2004年初,克山县在全省各县(市)第一个启动了“创建平安县”活动。克山县委研究制定出台了文件,把治安防范工作作为对乡镇、部委办局、企事业领导干部考评和提拔重用的主要依据。

为了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最大可能地保护群众的根本利益,“舍得花钱买平安”成为克山县委的共识。2004年,县委、县政府做出决定,将创建平安克山的经费列入预算,并明确规定在乡镇的转移支付中,平安办经费单列,不许挤占和挪用,确保做到专款专用。几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000万元用于平安建设。

乡村四级联防体系

农村相对来说地广人稀,仅靠警力防范,力量严重不足。克山县针对农村治安状况出现的新情况,不断在抓基层、打基础上下功夫。

在农村构筑起防范网络体系。实现了乡有治安联防大队、村有治安联防中队、屯有治安联防分队,形成了“乡、村、组、户”四级联防体系和“点、线、面”立体化防控格局。各村的“十户义务联防小分队”,昼夜护村;推广安装语音互助警报器、断线报警器和电视监控设施,加强了农村技防措施,提高了农村治安防范的科技含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联防员都是本乡本土的农民,他们信息灵、反应快、行动迅速,成为农村治安防范工作不可替代的生力军。与此同时,“十户义务联防员”也发挥了农民的主体作用,许多人认为“辛苦一昼夜,平安一个月”,很值。为调动联防员的积极性,克山县建立了联防员绩效考核办法,采取实际工作与工资相挂钩的激励机制,对成绩突出的,除发给正常工资,年终还给予奖励;有特殊贡献的,将其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或村级后备干部进行重点培养,使全县联防员队伍活力备增,形成了一支支半军事化、素质较高、反应快捷的战斗集体。

城镇点面结合

外来人口多了,人口流动快了,给城镇治安带来了不小的难题。以往,民警坐在派出所被动地等群众报案等方式,显然已经过时。

对此,克山县结合社区建设,实施了“社区警务战略”,即本着“有案办案、无案防范”的原则,注重警力下沉,把主要警力充实到一线,“干部出机关,警察进社区,巡防上街面,联防成网络”,把更多警力部署到重点时段、重点路段、重点楼区。

在各社区建立起了以专职治安员为主的群防群治队伍,全县6个社区从“低保”人员中共选配专职治安员170人,其任务就是配合责任区民警,共同负责辖区内街巷和居民区的巡逻。所有治安员均配戴袖标、配备胶皮警棍、手电和“小灵通”,全部具备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整合防范资源,加大了巡逻密度,提高了易发案路段、时段和部位的见警率,形成了动静结合、昼夜互补、点线相连、多方协作的防范机制。

点面结合的城镇防控体系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就显示出了威力。2004年,全县社区治安出现了非常好的效果,群众满意率和抓获现行率不断攀升。在查处的刑事案件中,现行抓获犯罪嫌疑人的占48.4%,在日前县委组织的居民测评中,群众满意率达99.8%。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