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教育之花扎根祖国西部

2006-07-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通讯员 罗骥 本报记者 靳晓燕 我有话说

    走在伊犁师范学院校内,来自东北师范大学外语系的支教老师白华英并不觉得陌生。

校园海报学术周日程安排又让她见到了那里熟悉的名字――那是东北师范大学的专家教授。6月13日,是他们来伊犁师范学院进行院系交流的第一天。

不同的是,作为东北师大第12批支教团成员,她的支教生涯就

要结束了。

来了又走,走了又来。从2001年开始,随着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启动,一批又一批的内地高校教师在新疆这片土地上播种着希望的种子。而随着他们的到来,人们也看渐渐发现新疆的高等教育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援疆教育:一个新契机

新疆的教育工作者都会提起“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援疆学科建设计划”,这成了新疆高教提速发展的一个契机。

许多突破是他们以前不曾奢望的:

新疆大学新增工科博士点4个,实现了新疆大学乃至新疆工科博士点零的突破。

新疆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博士学位授权点是新疆高校第一个具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

不单如此,不同内容、不同形式的对口支援,学校的巨大变化尤让他们兴奋:学术气氛空前活跃,教师的教学科研积极性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科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得到快速发展。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团副总督学李钧对记者说,随着对口支援工作的深入开展,对口支援的内容和形式已经由最初的人财物等“硬件”支援为主,逐渐发展为以规划发展、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为主的“软件”支援,支援内容不断深化,形式不断扩展,受援高校的自我建设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

学科建设:内地实力和新疆特色的结合

对于支援双方高校来说,人、财、物的支援十分必要,但更重要的支援却是以增强受援高校的内涵发展能力为核心,推动受援高校学科建设能力、人才培养能力、科研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的大幅度提高。

学科建设是援疆工作的龙头,也是对口支援工作的最好切入点。内地高校最大的优势是学科实力强大,而新疆高校的优势是学科特点明显,如何把这两点结合起来,科研基地建设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西安交通大学在对口支援新疆大学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加大对新疆大学工科专业的支持力度,为实现新疆大学尽快从文理类的综合性大学向理工类的综合性大学转变奠定了发展基础。在北京大学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石河子大学仅在药学专业建设方面就申报新专业1个、硕士点1个,立项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1个,兵团级重点实验室1个,联合申报国家级科研项目2项,省级科研项目3项。在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内地对口高校的支持下,伊犁师范学院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努力凝练学科发展方向,对少数民族语言文学、数学、物理学等学科进行重点建设,使学院的学科建设水平和教学科研能力大幅度提升。

培养教师:留得住、用得上

“援友”,这是内地高校老师间在新疆备感亲切的称呼。学科不同、地域不同,这些援友们有一个相同的看法:“对口支援”和“援疆计划”只是新疆高校发展的外因,苦练“内功”,建设一支留得住、用得上、质量高、数量足的高

校教师队伍才是新疆高校走向成功的关键。

北京大学于2004年8月在石河子大学建立了“北京大学新疆研究生培养基地”。培养基地于2005年首次招生,两年累计为石河子大学培养博士21名,占目前石河子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教师总数的18%。

在新疆农业大学,通过南京农业大学援教教师的“传、帮、带”,先后为学校培养了许多名专业课教师。双方互聘研究生指导教师,交流研究生教育经验,共同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

据统计,支援高校共招收受援高校58位在职教师攻读博士学位,53位攻读硕士学位,接受受援高校在职教师访学、进修达64人次。支援高校到受援高校挂职的有36人,其中校级8人,院(系、处)级28人,来疆支教、讲学的专家教授达92人。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使新疆本土的教师快速成长起来。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