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宅心仁爱 共建和谐

2006-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教授 李汉秋 我有话说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为之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提供坚实的道德支撑、创造和谐的人文环境。对此,我谈两点看法。

和谐之根植于心

文化结构有由表到里的不同层次,精神文化居于深层,是其核心部分,关涉到人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道德观,关涉到人的精神支柱、信仰。温饱基本解决之后,人们的精神需求凸显,寻找精神家园成了迫切需要。妥善解决精神安顿,是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因为精神有了安顿才能实现和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不仅要建设好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而且要十分注重深入到精神文化层,建设好以科学信仰为基础的价值体系,充分考虑到科学信仰如何与大众的人生,与常人、常理、常情相融合,与传统美德相衔接。道德归宿是重要的精神安顿。每个人都需要社会对自己的道德承认,这是对人的价值的重要承认。中国从《左传》以来讲人生价值就讲“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把立德摆在价值的首位。古代重视道德教育的德性培养,主张积极效法道德人格楷模,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追求人伦秩序中的和谐。

新世纪以来,我们越来越重视精神道德层面的文化。道德是内在的、深层的。道德教化内化到心性中去,才算到位。人不仅需要外在的规范来指导和约束,而且需要内在的主体道德自觉性。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养成内在的道德良知、道德理念、人格品性。这样才算入心,才能扎根。

仁爱为怀建和谐

道德教化要选取植根主体灵魂深处的核心道德,或叫“基德”、“母德”抓住不放,不求立竿见影,务要一代复一代,持之以恒地教化下去。这种核心道德的教化不能常变,不能不连贯,不能一阵风。这样经过长期的努力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那么,可以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道德支撑的核心道德是什么呢?我个人以为,“仁爱”就是其中之一。“仁”既是孔子哲学的基本概念,也是传统美德的核心。“仁者,人也”,“仁”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我们应当唤醒、激活、培育人们的这种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仁者,爱人”,人是社会的惟一主体,是万物之灵长,宇宙之精华,是最应当受重视、关心、尊重和爱护的,这是人文精神的核心。仁爱是一种博大的爱心,善心、同情心,我们今天有条件把仁爱精神由亲人推广到所有的人,推广到祖国、人民,推广到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个人身与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元素,也是现代人文的基因。正像一首通俗歌曲所唱的:“这是爱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仁爱是社会和谐的催化剂。我们应当进行爱的教育。有仁爱之心作共同的道德信念,就容易营造团结互助和睦相处的社会风尚。

不同人群的利益和需求总是有差异的,矛盾是难免的,仁爱之心讲究将心比心,“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仁爱之心可以成为今天我们社会矛盾的精神化解剂。1993年9月世界各国宗教领袖在美国芝加哥开会通过的《全球伦理宣言》说:“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原则是有数千年历史的宗教和伦理和传统所寻获并持守的”,“这个终极的、绝对的标准。适用于人生各个范畴,家庭和社会,种族、国家和宗教。”基督教讲博爱,佛教讲慈悲,伊斯兰教行善惩恶,仁爱都可以与它们沟通。这一原则还赫然写在联合国的墙上。这也说明仁爱可以成为沟通不同文化的世界语言。我们今天社会所面临的许多矛盾,仁爱都可以提供良性解决的道义润滑剂。我们高兴地看到像北京大学爱心社、《人民政协报・慈善周刊》等爱心事业正在我国深入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