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以“高质量 有特色”为目标

2006-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曹继军 我有话说

    在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上海电力学院以特色办学赢得了人们的赞誉,本科各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95%左右。

特色是如何铸造的呢?以“高质量、有特色”为目标,近年来校党政领导班子在促进学校内涵建设中,抓紧抓好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采取多项举措,打造一支师德高尚、师能过硬、具有电力行业

知识背景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高等工程技术人才奠定了基础。

积极构建人才战略

近年来,上海电力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师资队伍建设理念,积极实施“人才强校”战略,认真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坚持引进、培养、使用和“借智”相结合的原则,逐步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

早在2002年底,学校就制定了《上海电力学院2003――2010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和与之配套的《上海电力学院2003――2010引进人才规划》、《上海电力学院2003――2010师资培训规划》。2005年底,学校又专题召开师资工作会议,制定了《上海电力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5年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目标,即经过几年的努力,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的“三大工程”:“251”学术梯队人才建设工程、“双百博士”人才工程和百名兼职教授“借脑工程”。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学校用于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的经费达3000多万元。

随着“人才强校”战略和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实施,一批国内外知名大学毕业的博士、硕士以及数十名专家学者陆续充实师资队伍,使学校的师资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目前,师资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比例达71%,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达18%,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日趋优化,学缘结构十分优良,发展态势和发展前景令人鼓舞。

学校一方面“筑巢引凤”,一方面着力加强师资的培养。2002年以来,相继出台了《上海电力学院教职工进修学习和报考研究生管理办法》、《上海电力学院师资培训管理办法》、《关于实施“上海电力学院中青年教师培养工程”的通知》、《上海电力学院资助骨干教师出国(境)进修暂行办法》,投入数百万元用于青年教师的业务进修、岗位培训、学历提高和出国培训。目前,在读博士、硕士和国内访问学者80多人。在出国进修方面,2006年实现零的突破,一次派出15名青年教师赴澳大利亚培训。今后,学校每年将至少拿出100万元资助青年教师出国进修。

学科建设是师资培养的主战场。经过多年的艰苦努力,学校学科建设于2005年取得历史性突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3个学科取得硕士学位授予权;4个学科被评为上海市重点学科,1个学科被评为上海市教委文科建设高地;取得6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三等奖;获得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人才的集聚推动了学科建设,学科建设的突破又加快了人才的进步和成长。近年来,教师队伍中先后获得过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人、全国模范教师2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人、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1人、国务院特殊津贴9人、上海市劳动模范1人、上海市首届教学名师奖1人、上海市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上海市科教党委系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奖2人、宝钢优秀教师奖9人、上海市育才奖15人、上海市优秀“两课”教师4人。

让所有教师“触电”

记者在上海电力学院的校况介绍中,看到这样的叙述:创建于1951年,历经了上海电业学校、上海动力学校、上海电力学校、上海电力专科学校、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轨迹。目前该院已经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文、管、经等门类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电力特色明显的应用型、开放式、多科性大学。

上海电力学院的发展始终与“电”紧密相联,与中国电力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培养和建设一支“带电”教师队伍,正是学校突出电力特色、加强特色培养的基本保证。

记者了解到,随着发展步伐加快,上海电力学院青年教师比例呈快速增长之势,35岁以下青年教师的比例约占整个教师队伍的56%。青年教师学历较高、精力旺盛、进取心强,但是对电力学院的特色了解不深,教学经验相对欠缺。为此,“中青年教师特色培养工程”于2004年初正式启动,并成为有计划、按步骤推进的常规工作。

在这项培养工程中,学院做出了硬规定:35岁以下的“涉电”(电力及其相关专业)教师,进校3年内至少要到电厂或电力企业实习、实践3个月,或组成“产学研”团队,结合电力生产的实际问题,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攻关;35岁以下的“非电”专业的教师,进校3年内必须通过电力基础知识培训,并取得合格证。

到2005年底,已有十几位青年教师分别到上海外高桥电厂、宝钢电厂、石洞口电厂和嘉兴电厂进行“产学研”合作,受到了电力企业的欢迎;数十位教师作为带队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电力企业参加电力生产实践或实习;140多名青年教师从第一期和第二期电力基础知识培训班结业。青年教师“充电”后,更加自信地站上讲台,教学质量随之提高。

“三师五红”铸师魂

学校教育水平提高的关键是教师整体素质的提升。2003年11月,由人事处牵头组织,相关部门密切配合,上海电力学院“红烛魂”师德建设工程正式启动。经过精心培育,“红烛魂”很快成为学校提升教师职业素养的品牌工程。

“红烛魂”师德建设工作的具体内容由“三师五红”组成:在“优师德,强师能,创师绩”的理念导引下,有计划地开展“红烛风”博士师德论坛、师德建设倡议活动;“红烛心”教授、博士师德箴言征集活动;“红烛情”结对子活动;“红烛爱”助学帮困活动;“红烛颂”征文、演讲比赛及系列文艺活动。

“三师五红”活动在全校营造了弘扬高尚师德、教师互帮互学、共创教学佳绩的氛围。“红烛心”教授、博士师德箴言征集活动中共收到100多位教授、副教授和博士撰写或推荐的师德箴言200多条,其中不少箴言成为教师们的座右铭。这一活动激励了广大教师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努力拼搏。

上海电力学院积极开展“红烛情”结对子活动,一方面让学科带头人与青年教师“结对子”,发挥名师的辐射作用。学校为优秀青年教师配备专门的指导教师,由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的学科带头人对青年教师实行一带一的传帮带活动,在周国定教授的悉心指导下,钟庆东博士脱颖而出,先后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上海市创造发明奖和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另一方面,学校鼓励教师与大学生“结对子”,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为优秀学生配备导师,导师从思想、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关心、帮助自己的学生,既做学生学业上的导师,又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在赵玲老师的辅导下,电自学院学生周徐达的作品“分时计价蓄冷节能电冰箱”荣获2005年度“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红烛爱”助学帮困活动,则发动教师向贫困学生捐款、捐助学习用品,资助这些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外语系教授吴秀玲、数理系教授杨金焕夫妇,三年来一直默默地资助一位贫困大学生,既解决他生活上的后顾之忧,又帮助释去他人生的困惑,直至这位贫困生顺利毕业,走上工作岗位。正是在学校有关部门和像吴秀玲、杨金焕这样的老师资助下,上海电力学院的贫困大学生没有一个人因贫困而辍学。根据女大学生心理和生理特点、成才的要求,该院工会、妇工委聘请女教授、优秀女教师为女生做人生导航。每位老师与1位选聘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女大学生导师助理,共同组成“人生导航(1+x)导师制”活动小组,由这个小组与5到14位女大学生结对进行帮助,指导她们成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为了扩大“红烛魂”师德建设工作的效果,学校定期进行“红烛颂”征文、演讲比赛及系列文艺活动,评选和表彰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和师德建设标,进行“红烛赞”师德标兵评比活动,将优师德、强师能、创师绩落到了实处。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