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独联体改革与发展任重道远

2006-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韩显阳 我有话说

21至22日,独联体首脑非正式会议在莫斯科举行。会议期间,与会各国领导人讨论了独联体国家元首理事会主席、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提出的关于独联体改革与发展问题的建议。

纳扎尔巴耶夫表示,根据

会议成果,元首们决定今后独联体通过的所有决定必须由各国一致做出。既然签署了有关文件,那么所有国家就有义务执行。哈总统指出,在解决移民政策、交通、教育、应对新挑战、人文合作等5个领域内,独联体应找到“一个让各成员国都能接受的模式”。此间的独联体问题研究专家认为,同强行寻求在政治、经济、军事实现一体化相比,上述目标更为现实,更容易为独联体各成员国所接受。

独联体是1991年为应对苏联解体而匆忙成立的组织。客观地说,该组织在成员国平稳分家上所作的贡献是无法替代的。然而,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该组织从成立之初就存在组织涣散和目标缺失的痼疾。据专家统计,独联体在15年时间里通过了1600多份文件,而生效和执行的不足十分之一。即便是160来份生效的文件,也是一部分国家签署,另一部分国家拒绝签署。特别让外界感到前途渺茫的是,独联体事实上已经变成了成员国领导人的“清谈俱乐部”。就近些年状况而言,独联体已分裂成三部分:其一,与俄罗斯一体化程度较高、关系较好的国家构成了独联体核心圈,其中包括加入了“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和“欧亚经济共同体”的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亚美尼亚和乌兹别克斯坦,其中白、俄正向组成“联盟国家”努力;其二,在外界看来具有“反俄性质”的“古阿姆集团”,成员有格鲁吉亚、乌克兰、阿塞拜疆和摩尔多瓦;其三,“永久中立国”土库曼斯坦,去年单方面宣布退出独联体,而仅保留联系国资格。

当然,独联体上述阵营划分并非一成不变,从此次独联体元首“莫斯科峰会”上缺少了格鲁吉亚总统萨卡什维利、乌克兰总统尤先科、亚美尼亚总统科恰良和土库曼斯坦总统尼亚佐夫的身影可见一斑。此间观察家指出,上述几国元首的缺席,体现了当前独联体的复杂现状。首先,格、乌仍旧坚持“颜色革命”意图,与俄继续对峙,坚持“道不同不与为谋”。俄格关系持续紧张,从“葡萄酒风波”到格要求与俄重新举行“入世”谈判、再到南奥塞梯和阿布哈兹的主权之争等,俄格之间根本不具备两国元首坐到一起的必备气氛。而乌克兰总统尤先科虽强调是由于国内危机无法与会,但事实上根子在俄乌之间政治互不信任,特别是“天然气风波”的后果远未消除。其次,“纳卡争端”让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两国老死不相往来。亚美尼亚总统科恰良“身体不适”的理由显然不是跟俄过不去,而是阿塞拜疆总统阿利耶夫去了莫斯科。莫斯科方面,虽然在“纳卡领土争端”中曾经支持过亚美尼亚,但随着阿塞拜疆在世界能源领域地位的上升,俄同阿发展关系的愿望愈来愈强烈,因此只有委屈盟友亚美尼亚一下了。最后,俄同“古阿姆”中的摩尔多瓦关系有转暖的迹象,印证了“没有永远的敌人”这一道理。前段时间,摩尔多瓦因德涅斯特河右岸问题迁怒俄罗斯,而想同乌、格一道退出独联体。但摩总统沃罗宁不仅出席了“莫斯科峰会”,而且表示“不再考虑摩尔多瓦退出独联体的问题”,支持独联体,致力于与俄罗斯发展密切合作。

在上月27日的使节会议上,俄总统普京宣布“在国际通行的经贸原则上”发展与独联体国家关系。这意味着俄今后不会一味地为“不听话”、却又享受优惠政策的独联体兄弟“埋单”,以换取独联体形式上的存在。观察家认为,独联体在政治上壁垒分明、经济上不再有俄罗斯这个“输血者”,因此只有在其他领域寻找将成员国联系在一起的纽带。可以说,这就是哈萨克斯坦总统提出独联体改革向“移民”、“交通”、“教育”、“应对新挑战”、“人文合作”等五领域推进的背景。然而,尽管上述领域要比政治、经济、军事一体化容易许多,但真正推行起来也并不能一蹴而就,独联体改革任重道远。(本报莫斯科7月2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