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最不发达国家经济状况亦喜亦忧

2006-07-2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日前在日内瓦发表《2006年最不发达国家报告》,对世界上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状况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结论是喜忧参半。联合国贸易专家指出,最不发达国家必须把提高生产能力放在可持续
发展和减贫政策的中心位置上,否则就很难实现联合国千年首脑会议确定的在2015年将全球贫困人口减少一半的宏伟目标。

贸发会议的报告说,2004年,最不发达国家取得了平均5.9%的经济增长率,达到20年来的最高水平。而1980年至2003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年平均增长率只有0.7%。但令人担忧的是,在最不发达国家中有21个国家的经济不进反退,2003年实际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二三十年前还要低。2004年,国际社会对最不发达国家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也创历史新纪录,达到107亿美元。然而,这个数字仅占全球外国直接投资总额的1.6%,而且其中有60%投到了6个产油国家。另外,1999年至2004年,最不发达国家吸纳的官方发展援助虽然增加了一倍,在2004年达到创纪录的249亿美元,但官方援助的分配异常不均,近半数的最不发达国家在这一时期接受的实际官方援助额反而有所减少。

2004年,最不发达国家商品出口同样创历史最好成绩,出口总额为578亿美元,比2003年增加了26%。但是,从全球角度来分析,仅占当年全球出口总额的0.6%,而且出口增长中的大部分是靠4个主要石油出口国增加原油出口实现的。在债务方面,1999年以来,国际社会为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实行的债务减免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总的说上述国家依然债台高筑。2003年,最不发达国家的负债总额达到1589亿美元,为历史最高纪录,比2001年增加了208亿美元。50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人口占全球总人口的11.3%,但其国内生产总值目前仅占全球的0.6%。

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许多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以往,出口的增幅更大,但这些成就并没能切实有效地转化为减少贫困、提高人民生活和福利水平。另外,由于最不发达国家受包括石油在内的各类初级产品的价格、外部资金流向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其各项增长难以继续。为扭转这一现象,最不发达国家必须把提高生产力放在可持续发展和减贫政策的中心位置上。

贸发会议的专家认为,最不发达国家实现可持续经济增长和减轻普遍贫困的关键是提高生产力。通过发展生产力,最不发达国家就能越来越多地依靠筹集国内资源为经济增长融资,减少对外援的依赖,进而吸引能够支持其发展进程的私人资本进入。通过发展生产力,最不发达国家还能走出初级产品的怪圈,在不依赖特殊市场准入优惠的商品和服务市场上参与国际竞争。另外,要想大幅度和持续减贫,最不发达国家需要创造财富,而要创造财富,就必须以能够扩大生产性就业的方式发展国内生产力。

目前的问题在于,大多数最不发达国家由于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结构改革的进程缓慢,在发展生产力方面遇到重重困难。若能克服不利因素,充分利用闲置的生产资源,挖掘创业能力,最不发达国家实现经济迅速增长和大幅度脱贫的目标还是大有希望的。各国政府对此当然负有主要责任。但同时也需要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为这些国家提供进一步的国际支持。这样,得利的不仅仅是最不发达国家,整个世界也将从中受益。(本报日内瓦7月23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