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在冲突与协调间寻找合理性

2006-07-26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刘大椿 我有话说
青年学者马雷近年来在科学哲学领域勤于耕耘,多有佳作。曾出版《进步、合理性与真理》一书,提出了协调合理性模式。眼下这本新著《冲突与协调――科学合理性新论》(商务印书馆),又对协调合理性模式作了全面、深入
的展开和应用。

作者的几个主要观点都是很有启发性的。

第一,将进步、合理性、真理三者统一于协调。作者认为,科学的直接目标是增强理论的协调力,间接目标是真理。直接目标是逼近间接目标的手段,只有通过直接目标,才能逼近间接目标。科学是进步的,又是在理论与理论之间的冲突与协调运动中发展的。冲突是科学进步的动力,没有冲突,就没有进步。进步在于理论协调力的不断增强。协调是进步的理想状态,是间接逼近真理的手段,合理性也在于协调性。一个理论被称为真理,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协调力。因此,合理性标准、理论进步标准、真理标准三者实际上是一个标准,即协调力标准。

第二,规范性和描述性统一于“渴望之物”(desiderata)。如果一个理论被看成由问子和解子两部分构成的,我们就可以通过理论比较,借用问子和解子概念来统一定义所有的渴望之物。作者认为,这些定义与传统的一些理解相契合,但又不完全等同于传统理解,它们不是从传统理解出发演泽出来的,而是从科学史的实际中总结、概括出来的。对诸渴望之物的定义应体现某种规范、某种形式,但它不是纯逻辑的,它包含逻辑,又超越逻辑。利用对诸渴望之物的定义去解释和评价科学的实际历史,应体现某种描述,某种非形式,但它不是纯历史,它包含历史,又超越历史。

第三,作者强调理论比较评价的可行性。理论只有在比较中才有优劣之分,才能体现进步,得到评价。但是,理论比较不是纯逻辑的比较,不是理论具体内容的比较,也不单纯是理论的解决问题的数量和权值的比较,而是协调力的比较。协调力,即理论解决问题的效力,包括经验协调力、概念协调力和背景协调力三大方面。协调力不仅涉及理论解决问题的数量和权值,还牵涉理论解决问题的方式和力度,即哲学家们渴望得到的渴望之物。渴望之物体现了理论比较中的不对称性的冲突与协调关系。科学哲学对渴望之物的研究应上升到十分突出的高度,而不再像以前那样使它们处于附属地位。

第四,作者认为,劳丹对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的一些分析和看法具有很大的启发力,但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只有在劳丹的基础上有所改进、补充和发展,才能消解劳丹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劳丹对经验问题和概念问题的分类是好的,但对经验问题的看法不应局限于理论解决问题的数量和权值,而应把理论解决经验问题的方式和力度也包括进来。对概念问题的看法也不应局限于冲突的方面,应把协调的方面也考虑在内,同时也考虑理论解决概念问题的数量、权值、方式和力度。为了打破劳丹只在认知范围内谈科学进步的这种封闭性,有必要增加背景问题,并从科学史的实际中总结出背景问题的各个方面,包括实验、技术、思维、心理、行为等。对于背景问题,不能从纯理论的角度理解,还要从实践的角度理解,从实际的人类活动或物质运动中去理解。没有这种理解,科学进步的源头活水和根本动力就无从谈起。

最后,为了消除劳丹“研究传统”概念定义上的困难及其含混性,作者把理论作为科学进步的基本分析单元,并从科学史的实际出发,对“理论”作出重新划分,使理论概念进一步明晰化。由此进一步论证:方法论,逻辑不是理论选择的唯一裁决者。研究传统本身不能作为中立的合理性标准。合理性的最高标准与科学发展的实际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具体理论、工作理论和超理论的高度的对称性协调。应当在冲突与协调中考察知识增长或科学进步的方式、机制和规律性。合理的认知态度应该是:接受综合协调力较强的理论;追求综合协调力较弱,但局部协调力较强的理论。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