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抗震精神 崛起之魂

2006-07-2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耿建扩 蔺玉堂 我有话说

30年前的今天,一道蓝光在冀东大地闪过之后,突如其来的7.8级大地震,把唐山这座百年工业名城倾刻之间夷为平地,24万城乡居民罹难,16万多人伤残。西方一些媒体断言,唐山从此在地图上消失。然而,顽强不屈的唐山人民在全国各地的支援下,靠着“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经过10年重建,10年振兴

,10年快速发展,30年后的今天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一个功能完备、环境优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新城。这是血汗交织的30年,这是昂扬奋进的30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年无私救助唐山人民的各地医疗队员回来了,舍生忘死抢险救灾的解放军战士回来了,挥汗如雨帮助唐山人民重建家园的建筑工人回来了……

今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1000余名嘉宾和英雄的唐山人民再次握手,大家相拥而泣,相互激励。在庄严的纪念会场,在难忘的废墟遗址,在热火朝天的曹妃甸建设工地……他们共同回顾创业历程,告慰罹难同胞,追忆八方恩情,高扬抗震精神。

抗震精神:不竭的发展动力

今天上午,由抗震英模代表、解放军战士代表、援唐医疗队员代表及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各地干部群众代表参加的唐山抗震三十周年纪念大会刚刚结束,仍然沉浸在大会凝重、激昂气氛中的唐山市曹妃甸工业区管委会副主任薛渤?心潮澎湃,他兴奋地说:“30年来抗震精神所体现的知难而进、奋勇拼搏的坚强信念,鼓舞和激励着唐山人民实现了振兴经济的目标。”他说,震后唐山经济发展晚了全国10年,唐山人民奋起直追,1988年实现国民经济总值第一个翻番,1995年跨入全国经济发展较快城市行列,2005年各项指标走在了全省最前列。“最让人欣慰的是,我们将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在唐山沿海建设北方大港,打开‘世界贸易之通路’的宏愿,正在变成现实。在不久的将来,一个以大港口、大钢铁、大石化、大电能四大主导产业为核心的新兴工业港城将在曹妃甸崛起,经济总量相当于再造一个新唐山。”薛渤?对未来充满信心。

“新唐山从毁灭到新生的发展历程,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英明伟大,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新唐山的崛起向世人昭示: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不可战胜,英雄的唐山人民不可折服。”唐山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回建面对记者畅谈心声:“30年前那场让世界震惊的大地震和震后百万军民谱写的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壮丽史诗,已化作难忘的一页载入史册。由此产生的伟大的抗震精神,已经融入唐山人民的血脉,成为唐山跨越式发展的不竭动力。”

抗震精神:与科学精神同在

这些日子,在河北理工大学地震遗址,每天前来参观追忆的各地群众络绎不绝,他们中既有当年在这里救灾的老战士,也有劫后余生的校友。“这处地震遗址是当时新建的图书馆,还没投入使用。”河北理工大学刘文英老师望着眼前的残垣断壁回忆说,1975年开始筹建的图书馆马上就要竣工了,工作人员已经把老馆的图书打捆,准备暑假就搬到新馆。“没想到一夜之间,地震就把它给毁了。”由于这座建筑倒塌形式多样,毁象复杂,对研究地震科学和建筑物的结构很有参考价值,有着认真科学态度和强烈科研意识的河北理工大学,在当时就将地震现场很好地保护起来,至今已被批准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这场地震中,河北理工大学(前身是唐山矿冶学院)遭受重创,建筑物全部坍塌,教学仪器全部震毁,图书馆藏书损失殆尽,近800名师生遇难身亡。地震发生后,广大师生以顽强的精神抗震救灾、重建校园,在全国各地高校和社会的支持下,当年即正常招生。“我们及时保护地震遗址,并设立纪念碑,目的是永远怀念遇难师生,永远弘扬科学精神、抗震精神。”

学校党委书记刘允正说,如今学校新图书馆为河北省甲级馆,藏书量176万册,中外文期刊2600多种,各种设备先进,非常有利于学生们学习生活。作为河北省重点大学,我校已经发展成为工科实力雄厚,工、理、经、管、文、法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

抗震精神:民族的永恒财富

唐山大地震后,全国各地派出了3万名医疗队员日夜兼程,来到唐山灾区,他们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争分夺秒抢救伤员,从死神手里夺回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从各地赶来的1300多人的专业防病队伍,在短时间内调来大批消毒药品、器材和喷药飞机,采取有力措施,创造了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30年心心相印,风雨同舟。深怀感念的唐山人民再次邀请上海、山东、辽宁等地的医疗队员和医疗机构领导代表重访唐山。“我救过的小姑娘现在有出息了!”海军烟台医院骨科主任王恒松见到他当年的病号史玉芬时,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史玉芬今年51岁,是市妇联副主席。唐山大地震时,年仅21岁,骨盆骨折。“她当时伤得特别重,几乎危及脏器,但她特别坚强。”王主任回忆,史玉芬的身体刚刚好些,就拄着双拐给学生们作报告,勉励孩子们自强不息,知恩图报。“正因为有了众多像史玉芬这样的英雄市民,才有今天英雄的唐山。”王主任欣慰地说。

在抗震纪念碑广场,25万盆鲜花把这里装点得宁静祥和。从各地赶来的干部群众和唐山市民一起,或凝神伫立或敬献花篮,表达着他们对30年前遇难同胞的无尽哀思,耳闻目睹这座现代化新城所经历的巨大变迁。在抗震救灾中荣立二等功,来自大连的解放军老战士姜广绪向广场上的群众深情讲述当年的悲壮场景,不少群众听了潸然泪下。他说,30年来,伟大的抗震精神始终激励着自己勇往直前,连创佳绩。带着外孙女专程从石家庄赶来,已经71岁高龄的韩老太,手捧一束白色鲜花,敬献在纪念碑前。她说,有11位亲人在那场刻骨铭心的劫难中丧生。这次带着外孙子来唐山,就是为了让孩子们永远记住并弘扬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传统美德,将来把我们伟大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许多群众表示,抗震纪念活动虽然短暂,但“公而忘私、患难与共、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抗震精神将深植于每个人的心中,成为我们民族的永恒财富。(本报唐山7月28日电)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