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为了“热孜燕”们的梦

2006-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李韵 我有话说
热孜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霍城县兰干乡茹先巴克小学六年级学生,今年12岁。认识她,是在7月13日。当天,记者随同中国美术家协会的16位著名画家来到兰干乡,画家们捐资100万元建立的学校在这里举行奠基仪式。

新疆7月的阳光是灼热的。但当画家一行来到新疆霍城县兰干乡的中心大街时,千余名小朋友和他们的老师、

家长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孩子们用不太标准的汉语不遗余力地喊着:“欢迎!欢迎!”有的甚至喊得青筋暴出,也许他们觉得这样方能表达自己的欣喜与愉悦吧。记者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小姑娘。发现在照她,她先是有些羞涩,既而微微屈身施礼“亚甚末赛斯!”(维语,你好)。她就是热孜燕。

热孜燕会说一些汉语,于是就成了记者的小翻译。在茹先巴克小学,记者看到的是:一个锅状的铁器挂在树上,这是上下课时敲的钟;几间屋瓦不全的平房里,有几张摇摇晃晃的课桌,和几张权作椅子的单人床,这是教室;一片泥土的地面上,几根粗铁丝固定着几根铁管,这是运动场和运动器材……然而,泥土中的旗杆上,鲜艳的五星红旗正迎风飘扬。与茹先巴克现状类似的小学,兰干乡还有两所。此次中国美协的画家们出资新建的学校就是要将这三所硬件设施极差的小学合并,改善这里的基础教育现状。

在热孜燕的帮助下,我与60岁的克热班古力大妈聊了起来。我告诉大妈,新的学校占地1万6千多平方米,其中有教学楼、运动场、篮球场、排球场等,还有分布其间的绿化带。聊天中,一群孩子围了过来,用维语七嘴八舌地说着。热孜燕翻译说,他们早就梦想着能像电视里的孩子一样坐在大教室里上课了。大妈说自己的孙子明年上小学,能在新学校读书的孩子太有福气了。热孜燕告诉我,当地的小学基本采用维语教学,因而很多年轻人都不太懂汉语。记者试图与一位小学语文教师攀谈,尽管能感受到她的热情,但与她进行语言交流是困难的,这也印证了热孜燕的说法――“想到外面去工作都没办法”。当得知明年9月就要投入使用的新学校是一所维汉双语学校时,热孜燕的眼睛闪过一丝遗憾。她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明年,我就毕业了,不知道新学校能不能上。”当我告诉她新学校设有初中时,她又笑了:“我要能考上就好了。”

在霍城之行即将结束时,记者获悉,参加此行的画家还认养了15位当地的贫困学生,承诺为他们提供学习所需的费用,只要孩子有能力,这种帮助将持续到他们上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