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

2006-08-02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1947年,在上海完婚后的钱学森将返回美国,蒋英去机场送行。

祖国要富强 科技是关键

1947年暑假,二战硝烟逐渐消散,已阔别祖国12年钱学森回国探亲,他专程拜访了母校――上海交通大学,以及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并应邀作了题为《工程与工程科学》的讲演。

钱学森向祖国人民汇报了他12年来在美国学习、研究的收获和体会,讲述美国重视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尊重科学技术人才,注重科学技术的教育与培养,从而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和二次大战炼狱的洗礼,科技、经济、军事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国家。由此说明“既然工业是国家富强的基础,技术和科学研究就是国家富强的关键”。他强调“如同长期以来的农业、金融政策或者外交关系一样,技术与科学研究现已成为国家的事情”,“虽然在早期,技术与科学研究是以未加计划的、个体的方式进行的,可是到了今天,在任何主要国家这种研究都是受到认真调控的”。

钱学森还以原子弹和雷达技术的发展,在二战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对国家社会的影响为例,说明科学理论必须联系工程实际,而工程实际的需要又将推动科学理论发展的关系。他指出:“纯科学上的事实与工业应用间的距离现在很短了……为了使工业得到有成效的发展,他们(纯科学家和工程师)间的密切合作是不可少的。”

此次回国,钱学森多么希望立即就把自己所掌握的一切尖端科学技术都奉献给祖国,可惜,当时蒋介石只顾打内战,处处人心惶惶,民不聊生。钱学森在迷惘中痛苦地思索,决定暂且返回加州,利用美国先进的科研条件与实验设备,继续研究、发展航空航天科学技术,等待祖国需要时,再回国报效。

钱学森此次回国探亲时,正值蒋英结束欧洲学艺生涯,在上海兰心大剧院举办了首场独唱音乐会。蒋英的歌声与风采赢得鲜花满台,秀丽的照片和赞美的评论在各大报刊上连续刊载。蒋英的父亲军事理论家蒋百里和钱学森的父亲教育家钱均夫是同窗挚友,都是留日回国的爱国志士。钱学森与蒋英自幼相识,青梅竹马,被战火隔绝12年后,一见如故。不久,就在上海举行了婚礼。

一位是20世纪40年代世界上最年轻的大科学家,一位是中国最早绽开在欧洲乐坛里的艺术之花,他俩相依相爱,十分幸福。他们美满的结合,使得彼此的智慧之光闪出异彩。这正是:科学艺术传合璧,云天万里渡双星。直到钱学森94岁高龄时,他还深有体会地说:“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连载八)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