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路,改变了湄潭

2006-08-0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冯蕾 我有话说

湄潭位于贵州省北部,红军长征时红九军团曾驻军湄潭保卫举世闻名的遵义会议。红军长征途中在湄潭停留数十天,其声威如闪电迅雷,极大震撼了黔北沉寂的土地。红军播下的革命火种,为日后中共地下党的组建及活动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8月1日,采访车来到湄潭县城。

从湄潭县城到兴隆镇大约有10公里的路程,这里的路是通村水泥路,路面宽四到五米,七弯八拐,像一条舞动的丝带环绕在茶与林之间。“弯道多,是为了让每一户农民一出家门就有路,所以也叫户户通路。”湄潭县副县长陈左明告诉记者。

路通了,茶农的感受最深。茶青可以在最短时间运送出去,要知道推迟一个小时,茶青的价格就会大打折扣;路修通后,加快了物流、信息流,茶叶被越来越多的外地商人看好,价格由路通前的平均6元1斤涨到现在的26元1斤。“茶农们的人均年收入超过了4000元。这里的茶农基本都盖上了双层小楼。”陈左明说。

陈左明说,湄潭有两类园丁――茶农和老师,他们浇灌着这里的幸福生活。

陈左明带记者来到一所学校。这是兴隆镇最好的小学――兴隆镇中心小学。

两栋三层的白色大楼印入眼帘,中间是一个2000多平方米的操场。校长黄朝友和学校的五位老师已等候在这里。

“2004年以前,兴隆镇都是泥石路,许多家离得远的学生只好在家附近一些小的教学点上学。路修通以后,过去两个小时的路程,现在骑上摩托车只要半小时就能赶到学校。一些住的远、年纪小的学生也来到我们学校就读,可以享受比过去更好的教学资源。”黄朝友说。2001年在校生947人,2003年1032人,2006年达到1212人。黄朝友说:“这首先是得益于交通方便了。”

黄朝友告诉记者,这两年,学校与学校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他说:“我们与湄潭县最好的小学实验小学结成了对子,双方的老师经常互相往来,我们学校还与天城乡中心小学相互开展教研活动,安排最好的英语老师去天城乡中心小学,每周支教一天。这在以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过去这里都是泥泞小路,去一次天城乡要走两个多小时,几乎没有老师愿意去。现在,路好了,老师们有的开车去,有的骑摩托车去,积极性很高。孩子们也更加幸福了。过去,一到下雨天,孩子身上的泥都到了背上,教室里都是泥巴糊糊。现在,下雨天,教室里也不会有泥,孩子们有的坐班车,有的坐摩托车,有的自己骑单车。”

“公路对学校和教育的影响是深远的。”数学老师黄忠鸿说。宽阔平坦的水泥路让这里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送出去,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条件,加快了物流、信息流的流通。随着茶叶市场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走出去看世界,家里有钱了,观念进步了,他们对于学习的需求更加迫切。黄忠鸿说,2003年他接触到一个孩子,这个孩子已经读到六年级了,但家里因为没钱,让他出去打工,只好辍学。可一年过后,这个孩子又回到学校来了。原来,这个孩子的家里种茶致富了,经常出去闯市场,明白了知识的作用。

从学校出发,沿着通村公路行驶十分钟便到了另一所小学――兴隆太平村瑛衍小学。

这里有两座土黄色的平房,还有两座新盖的两层楼房,外墙镶着雪白的瓷砖。陈佐康是这里的校长。他说:“学校本来只有两座平房,去年,香港慈恩基金会的崔德刚先生乘车从学校经过,看见这里的教室破破烂烂,学生背的书包也很旧,就找到这边的教育局,捐了5万元支持学校建设。之后,县政府配套了12.5万元支持学校建设,今年,县里又配套了20多万元。没有公路,汽车哪能经过学校。是公路把崔先生和学校连在了一起。”

在新教学楼的外墙上印着几个大字:带着理想从这里出发。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