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民族地区旅游业大有可为

2006-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英 我有话说

    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集中在西部和边疆地区,拥有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我国民族地区纵跨多个纬度带,各类地形兼备,自然景观雄奇壮丽;数量众多的少数民族,拥有古朴浓郁的民俗风情,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异彩纷呈。二是不可替代性。如被誉为“童话世界”的九寨沟、

“人间瑶池”的黄龙、“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壁画长廊”的敦煌英高窟等,都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世界级的精、绝品资源。三是原始神秘性。由于受人为破坏较少,目前这些资源大都保留了未经人工雕饰的原始风貌,给人以强烈的新奇感。四是互补性。迥然不同的文化氛围和自然景观,与汉族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成了互补。

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利用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差异吸引旅游者,是民族旅游开发的切入点。对于游客而言,他们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通过民族差异寻求“真实感”,追寻原汁原味的民族文化,如艺术品、节庆、仪式、饮食、服饰、建筑,等等。正是游客的这种心理需求,使得民族地区日益关注并维护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云南省弥勒县可邑村的“彝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建设中,彝族村民就主动穿上已不多见的民族服装,加入民族的集体活动,并自发地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整理、创新、传承,成为了较成功的民族旅游“文化示范点”。

民族地区开展生态旅游是有条件的:一是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民族地区许多地方山清水秀,动植物种类丰富,是动植物的“基因库”,旅游供给有保障。二是拥有巨大的客源市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态意识逐渐增强,“回归自然”、“返朴归真”成为人们释放身心压力的方式,市场需求旺盛。我国的自然资源保护区多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1982年,我国建立的第一个森林公园――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以其神奇的地貌和优美的环境向世人一展森林公园风姿。目前,全国已建立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森林公园800余处,年吸引游客达五六千万人次。

尊重自然是民族地区生态旅游的前提。旅游区必须遵循适度、有序、分层次开发的原则,不允许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项目。要从生态角度严格控制服务设施的规模、数量、色彩、用料、造型和风格,提倡以自然景观为主,就地取材,依景就势,体现自然之美。

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功能是综合性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人民脱贫致富和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乡村,如张家界、九寨沟、西双版纳、丽江、延吉和西北的很多地区。乡村旅游除了让少数民族农民直接得到经济利益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进而带来了社会的变化。

我国西部地区多为少数民族聚居区,与十多个国家接壤,拥有很长的陆地边境线,具有发展边境旅游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自然资源品位等级高。如地貌旅游中,西部边境地区有众多海拔七八千米以上的雪山冰峰。位于中尼边界上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巴边界上的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等,都是世界上许多登山爱好者所青睐的地方;在水体旅游资源中,新疆、西藏的出境河流额尔齐斯河、伊犁河、雅鲁藏布江等,水体清澈,风景秀丽,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考察价值。二是人文资源民族色彩浓厚。西部边境地区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区,各少数民族的节日庆典、饮食服务、文化娱乐、婚丧嫁聚、民居建筑、民风习俗,别有风韵;西部边境地区还保存有许多古代民族活动的遗址、古墓葬、壁画、石窟、寺院、佛塔等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

开展边境旅游,有利于充分发挥边境地区的优势,充分发挥边境少数民族的优势,有利于边境地区的和谐安宁。边境旅游的开展,一方面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到边境地区,加强了内地对边境地区的了解和联系,不仅有利于边境地区人们观念的转变和更新,促进信息交流,也有利于开辟内地与边境多方面的合作途径。另一方面,跨境的边境旅游活动,可以加强对相邻国家的了解与联系,创造贸易、经济合作的机会。边境民族地区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国防才能巩固,社会才能和谐。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