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原生艺术:与传统艺术大相径庭

2006-08-0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驻日内瓦记者 刘军 我有话说

精神病人利用床单线为自己缝制的婚礼裙

走进瑞士洛桑的原生艺术博物馆,参观者常常为馆藏的原生艺术作品表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和独创力所折服。用面包屑做成的人物组像、用随手捡来的废铜烂铁拼成的雕塑、用自己发明的文字撰写的书法、用一片片马赛克粘贴的优美图案、抽取床单线编织的婚礼裙、用藤条编织的骏马,还有数米长的大幅绘画等等,令人目不暇接,赞叹不已。然而,这一件件美仑美奂的作品完全是由从未接受过任何艺术熏陶的原生艺术家创作的。如今,这些原本在孤独和寂寞中“偷偷”创作出的作品却公示在观众面前,产生的震撼效果是作者们根本无法想到的。

原生艺术博物馆

实际上,原生艺术早就存在,只不过没有受到“正常人”的关注与重视。法国艺术家杜布菲对这种被人视而不见的艺术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研究。原生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根本不会想到有朝一日自己的作品会“被别人发现”,而且从未想过“出售”,但痴迷于原生艺术研究的杜布菲还是采取了“物物交换或给予少许金钱”的方法,收集了大量原生艺术作品。到上世纪60年代,为了将收藏的作品安全保存并能够展现给大众,引起社会对原生艺术家和他们作品的重视,杜布菲于1970年宣布,将收藏品捐献出来成立一座原生艺术博物馆。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提出建馆要求,但杜布菲没有答应。最后,瑞士洛桑市竞选成功。洛桑是杜布菲在瑞士从事原生艺术研究的第一站,他的收藏品中有许多是瑞士人的作品,因此,杜布菲决定将洛桑选为捐赠地。

1976年,位于洛桑市区玻利奥城堡的原生艺术博物馆在洛桑开馆。城堡建于18世纪,展厅可容纳近千件作品。为了展览大尺幅的作品,设计师专门对城堡进行改造。走进博物馆,一种神秘与压抑感油然而生。共三层的博物馆没有一个窗口,博物馆以黑色为基调,微弱的灯光映照在“脆弱”的展品上,同时给作品增添了戏剧效果。每个作品旁设一个简单的作者简介,但没有对作品使用的材料和尺寸进行说明,完全靠观众自己去感知。

博物馆负责人说,作者在创作自己的作品时,根本没有拿出来展览的动机,甚至绝大多数作品是作者在“压抑和秘密中进行的”。他们“创作”作品是个人情感的宣泄,思维无际,没有任何具体目标,使用的材料有非常大的任意性。因此,观众最好能够独自慢慢体味。

据这位负责人介绍,博物馆收藏了3万多件作品,每年的观众达数万人次。目前,博物馆还没有中国作者的作品,但她透露,博物馆正在接洽,不久后就将有一个“大尺幅”的中国原生艺术品在此展出。

原生艺术的奠基人杜布菲

说到原生艺术,法国艺术家让・杜布菲功不可没。二战结束后,瑞士国家旅游局为增进瑞法两国的文化交流,邀请包括杜布菲在内的几位法国艺术家访问瑞士。访问期间,杜布菲除了在各地参观外,还拜访了日内瓦、洛桑、伯尔尼等地几家精神病医院,参观了精神病人创作的大量“艺术品”。杜布菲此前就一直对“非艺术的艺术”进行探索研究。瑞士之行让他发现,许多精神病患者和从未接受过艺术熏陶的人,竟然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创造力。杜布菲悟出了一个道理:艺术创作并没有条条框框,一切创作都是可能的。回到法国后,杜布菲撰写了《原生艺术笔记》,并提出了一个艺术新概念――“原生艺术”。

根据杜布菲的定义,所谓“原生艺术”包括素描、彩画、刺绣、雕塑、建筑等各类表现形式,作品显示出自发而强烈的独创性,与传统艺术的表现形式大相径庭。而原生艺术家都是没有受过文化艺术熏陶的普通人,他们创作的主题、选材、表现方式没有受到任何古典或流行艺术的干扰,完全发自内心。原生艺术具有“神秘性、任意性、脆弱性、非商业性”等特点。

杜布菲认为,任何接受过艺术教育的人,包括接受过艺术教育后患精神病的人都不能称为“原生艺术家”。艺术界对原生艺术的辩论一直没有中断,有些乡村画、纯朴画和当代艺术的表现形式与“原生艺术作品”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杜布菲却一直不愿将上述艺术归结为原生艺术,也不收藏上述艺术流派的作品。杜布菲有句名言,大致意思是:艺术不会睡到人们为它铺就的床上,它一听到人们呼唤便逃遁,艺术喜欢隐身埋名,对它来说,最美妙的时刻是忘记了自己是谁。

原生艺术前途未卜

诚然,杜布菲研究原生艺术与精神病院的病人和医生有过频繁的接触,他的收藏中有许多就是精神病患者的作品。但原生艺术并不是“疯子的艺术”,它所涵盖的范围非常丰富,除了精神病患者外,囚徒、通灵者、社会边缘化人士、自学者、主动违反文化或被文化排斥在外的人,都被杜布菲纳入原生艺术作者行列。

杜布菲不愿让“充满童真”的原生艺术染上铜臭,这也是他在收藏原生艺术作品时尽量采取“物物交换”的原因。直到上世纪70年代,一些欧洲原生艺术家在自己的庄园里创造了“马赛克宫殿”,利用废材料创造了“神奇工厂”,有的为自己建造了坟墓,成为原生艺术的经典之作。然而,在拜金主义盛行的当今社会,已经很少有艺术家不为经济利益而创作,市场行情带动艺术发展,艺术成为金钱的附庸品,就连原生艺术家也不能幸免。精神病医院将艺术创作作为辅助性治疗手段,创作不再是一种自发的创作行为。随着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广播、影视、多媒体等无时无刻不在冲击着社会的边边角角,即使是最边缘化的人也受到现代生活的干扰。现在的一些原生艺术家关注的是他们的作品是否能参展,是否能出售。在这些驱动力的作用下,一些作者可能会“根据市场需求”来改变原来的创作,损失了最为宝贵的“原创力”。应该说,杜布菲时代的原生艺术,与当代在各种名词之下的所谓原生艺术,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

台湾作家洪米贞在《原生艺术的故事》一书中总结道,许多人对杜布菲的“界定”颇有异议,有许多人并不喜欢原生艺术,但原生艺术教会了我们一件事:真正的艺术不一定要展示在美术馆或画廊里,真正的艺术家也不一定会迎合观众的口味。艺术需要观众主动去寻找,因为艺术家经常存在于最不为人所注意的幽暗角落里。(摄影刘军)

用面包屑捏成的乐队

原生艺术绘画作品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