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圆农民的金色梦

2006-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炳升 我有话说

谢华安 1941年10月生。福建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八届全国人大代表,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杜邦科技创新奖、陈嘉庚农业科学奖、中华农业科教奖(杰出奖)、福建省王丹萍科学技术一等奖、首届农业英才奖。

初见谢院长,很难把他和科学家联系在一起。眼前的他,似乎更像一个农民 黝黑的脸,粗大的手,单薄的身材,连挂在胸前的“2006年暑期北戴河休假专家出席证”都显得大。见到记者,他的第一句话就是 我们要让农民吃饱饭、吃好饭。简单、质朴的语言,道出了谢华安几十年如一日坚持育种的种种艰辛;眼镜片后那双明眸,仿佛正凝视着辛勤劳作的农民兄弟们。

童年的黑色记忆,扬起了他事业的风帆

1941年,谢华安生于闽西一个农家,祖祖辈辈以农为生。刚出生时,因家庭赤贫,两个小叔叔因挨饿受冻、缺医少药相继夭折。他的童年,目睹了乡亲们面对颗粒无收的绝望,也亲历了啼饥号寒、饥肠辘辘的生活。所有这些,给了幼小的谢华安一个无法消弭的黑色记忆。最让他揪心的是,十分疼爱他的外婆临终前想喝一口粥,这一小小的愿望、人生的最后要求也得不到满足,就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生活的艰难,是谢华安的人生第一课。让大家有饭吃,让农民收成好一些,竟成为他的梦想。20世纪70年代,在“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推动下,选育杂交水稻良种在全国展开。1972年,作为福建省协作组成员,谢华安被选派到海南岛,由此迈入神往已久的育种大门。

十年冷板凳,换来沉甸甸的收获

育种生涯十分艰苦,这是谢华安原来没有想到的。他和伙伴们借住在海南偏僻农村一间10多平方米的集体仓库里,陪伴他们的是永远除不尽的蟑螂、老鼠以及不知从哪里突然钻出来的毒蛇。

三四月的海南,酷暑难当。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1时,是水稻扬花授粉的关键时刻,可也是阳光照射最强的时候,他们必须死守在田里。饿了、渴了都得强忍着,还要时时对付蚊虫的叮咬。育种期间,白天要赶禽畜、飞鸟,晚上还得手持电筒和木棍,彻夜不停驱赶老鼠……

杂交育种,从播种、插秧、大田管理,直到最后的收割、贮存,一环紧扣一环,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育成一个新品种,至少需要七八年时间。谢华安和伙伴们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像地道的农民一样不停忙碌、耕作,同时还得做各种观察、记录和研究。难怪一些农民说,原来这些育种人比我们还辛苦。

由于过度劳累,谢华安患上了严重的胃病,甚至还引起了便血。病发时,疼得这位硬汉子汗流满面,有时竞蜷曲着身子一屁股坐在地上。为了育种,谢华安长年奔波在外,家是他最感愧疚的地方。30多年来,他和妻子离多聚少,两个孩子出世均不在身边。父母生病,他也无法在病榻前尽孝,甚至临终前也无法见上一面。

1980年冬,谢华安终于育成了具有抗瘟、强恢复力、高配合力的品系“明恢63”,彻底改变了我国早期杂交稻单一引用国外品种作父本的局面,为杂交稻更新换代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明恢63”配成的各种组合累计推广面积超过20亿亩,是迄今应用最广、持续应用时间最长、效益最显著的恢复系。

第二年,谢华安用“明恢63”与不育系“珍汕97A”配组,育成了优良品种――“汕优63”。1986年,“汕优63”一举登上了全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排行榜之首,此后,在全国各地推广播种,一直受到农民的追捧。“汕优63”被有关部门列为我国1979 1988年农业重大科技成果,是我国迄今为止推广时间最长、应用面积最大、增产效益显著的水稻良种。该项目也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为了让广大农民告别饥饿,为了人类的种子和粮食工程,农民的儿子谢华安做出了突出贡献。

功成名就仍在探索创新

为了国家的粮食安全,从1996年起,谢华安又重点开展超级稻研究,先后培育出3个百亩亩产800公斤的杂交稻,在云南省种植甚至创下亩产1196.5公斤的水稻单产世界纪录。“十五”期间,他不断创新开拓,育成杂交水稻恢复系“航一号”,并成功育成杂交稻“特优航一号”等,亩产创中国航天育种水稻最高纪录。

鲜花和荣誉接踵而来。谢华安当上了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代表。可是,功成名就的他,并未停下探索的脚步。近年来,他选择再生稻作为主攻方向。目前,他所培育的品种已连续4年实现头季、再生稻两季亩产1300公斤以上,屡创再生稻亩产世界纪录。

眼下,正是再生稻的收割季节,正在北戴河休假的谢院长有点坐不住了,家里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呢。他热情邀请记者过两天到农业试验田实地采访,看看这一种省工、省时、高产高效、资源节约型的稻作。参加北戴河暑期休假活动,是党中央、国务院对全体农业科技人员的关心和重视。谢院长明白,只有加倍勤勉工作,才能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嘱托。他要用自己的智慧,圆农民兄弟的金色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