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新农村建设呼唤各类农业人才

2006-08-08 来源:光明日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人才是关键。8月3日,党中央、国务院邀请到北戴河暑期休假的农业科学家、基层农业科技人员和农村实用人才的代表们,利用度假良机,聚焦热点,增加交流,沟通信息,切磋农艺。并围绕“建设新农村与人才”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关注的焦点是:

大力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创建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让农业科技为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发挥重要作用;更新观念、提高素质,培养新型农民,建立起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劲的“动力”!以下摘登部分代表的观点,以飨读者。

高层次人才也要务实

郑学勤(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对于广大农业科技工作者来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科技创新是新农村建设的强大助推器,这是我50多年来从事农业研究的重要体会。1952年,我响应党中央号召,到我国热带地区发展被视为战略物资的天然橡胶产业。满腔热血和激情的我,和来自全国各地的数十名专家教授、500名大学生、几十万农民工开赴海南岛,住草房、开荒植胶,一切靠自己动手。几十年过去了。截至2004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天然橡胶生产国,我们自己生产的天然橡胶已经达到59万吨,还吸引了100多万农民就业。

我长期从事遗传育种研究,负责橡胶品种培育和推广,通过引进再创新,自主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等所获得的研究成果先后为国家贡献了利税53亿元(统计到1995年),到现在可能已接近100亿元了。

农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没有那么多基础。要从实干开始,先把产业拿下来,然后一直攻到分子细胞学等基础研究,最后是品种。农业品种是第一位,有了好品种,产量的提高也就有了保障。

截至目前,我已培养了27名博士生,这还不算与兄弟单位联合培养的。这些学生大都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应用自己的知识,为农民解决现实难题。同时,带领农民致富奔小康。有的学生不仅在技术上传帮带,同时还在农业的组织生产上动脑筋、想办法,一切为了增加农民的收入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1994年,我培养的一位博士生,他从硕士开始就一直研究香蕉种植和栽培,承担了国家有关的重大研究项目。目前已成为农业部的典型,是我国香蕉研究的首席专家。他还在海南临高县的一个扶贫区创建了一个香蕉合作社,从1991年的7户入社开始到现在已发展到全镇90%以上的农户加入,植蕉面积由58亩增加到现在的1万亩,平均每户年纯收入达3.5万元。我体会到农村人才的培养最重要的是首先能使他们脱贫致富。这位香蕉博士自己有一块示范地,通过传帮带就培养了许多农民植蕉能手。建设农产品专业性合作组织是加强农村人才培养的方向。

造就一批农业战略科学家

唐启升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列入建设创新型国家规划,作为一项关键措施来落实,大力提高我国农业科技整体实力。”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体系。进一步发挥农业科研机构在出成果、出人才和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加强对农业科研院所的支持;强化农业部门的主导地位,农科教、产学研要形成协作长效机制,加强重大项目联合攻关,实现优势互补、提高创新效率;“三农”工作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是加速现代农业建设步伐的根本途径,形成全社会共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工作的良好氛围。

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投入机制。增加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的总量。尽快设立国家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逐步增加农业科研机构的科学事业费,大幅度增加财政对农业科研的投入力度。农业科研投入遵循农业科技规律,按照“稳定支持、适度竞争、自由探索”三类方式配置农业科研经费,大幅增加稳定支持和自由探索科技经费比例,保持投入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大幅增加经常性投入。调整部分农业科技项目的支持渠道,将科技攻关、重大农业专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等科技项目调整为行业部门管理,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

加强对优秀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在国家财政预算内列支农业科技人才专项经费,设立类似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和教育部“长江学者”计划等,用一流待遇吸引一流人才,强化对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建设一支由学科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干部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尤其是加快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战略科学家,促进我国农业科技事业自主、健康和持续发展。

立足国内培养农业拔尖人才

信乃诠(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管理局原局长、研究员)

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初具规模,从建国时不足千人猛增到12.5万人。这支队伍对于我国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据统计,在1950年~2005年间,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三大奖共计1926项。对我国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生活做出了突出贡献。

然而,在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农业科技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且面临严重流失的危机。现有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初中级人员多,高层次人员少;传统型研究人员多,创新型人才少;单一专业人才多,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少。尤其缺乏有世界影响、能站在学科前沿的科学领军人物。

雪上加霜的是,农科院分类改革,只允许保留20%左右的农业科研队伍,大大削弱了农业基础研究,也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1996年以后,国家三大奖的最高荣誉(一等奖)几乎与农门无缘,这不能不令人深思!

我粗略统计过,1950年~2005年,农业系统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0次,可1996年以后获奖为零;1950年至今,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项,1996年后,竟没有一个一等奖!国家科学进步一等奖也大体如此,过去一年多获一项,现在则要隔两三年才拿一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难点在农业、农村和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人才。因此,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研机构的公益性性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为我国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加大投入,像中科院推出“知识创新”工程,教育部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一样,想方设法稳住农业科研骨干队伍。利用国内外人才资源,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当务之急是立足国内,通过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重大科研计划,使一批中青年学者脱颖而出,并逐步成长为农业科技拔尖人才。

农业院校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吴常信(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大学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提出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也为农业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农业院校不仅要承担我国农业高级人才的培育任务,同时还要在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继续发挥引领作用。除此之外,农业院校还要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全面的服务: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做好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直非常重视农业生产和农业科技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不仅专门建立了中国农业大学,全国各主要农业省也都建立了农业大学。几十年来,农业院校不仅培养了一大批农业科研人才,也为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以及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做出了突出贡献。在新形势下,农业院校还要做好以下工作:

设立推广普及机构和推广教授。这些人的职称评定应以推广成绩作为依据,而不像其他教师那样,晋升专业技术职务一定要有论文。农业大学要提倡设立推广教授,把那些现成的、实用的、见效快的技术、品种推广开。中国农大有很多这样的项目,比如高油玉米、双肌臀瘦肉型猪、节粮小型蛋鸡等,要加大推广力度。

培训农村基层科技干部,向农村传播科学技术和先进文化知识。由政府主管部门立项,拨给学校一点推广和培训费用。这种培训应是短期、低成本并讲求实效。培训结束后,通过考核,发给结业证书。还要坚持过去已有的一些好做法,如农大本科毕业生去村里当村主任助理,研究生、青年教师去基层当科技副县长的活动等。

建立服务咨询体系的信息网络。农村地广人多,仅靠“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还不够。要在全国各农业院校普遍建立起服务咨询体系,有专人、专门机构负责,建立起覆盖面较大的农业科技服务咨询的信息网络,使农业科技真正走进农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实实在在的服务。

激发农业科技人员创新精神

陈剑平(浙江省农业科学院院长、研究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农业和农村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不少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主要依赖进口”。

我们要认真分析我国农业科技与世界发达国家及支撑农业经济发展的差距与不足,有的放矢,编制中长期我国农业科技主攻方向、重点领域和赶超目标的规划,主动设计,前瞻部署,切实把农业科技创新工作从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战略转到引领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引导性战略轨道上来。

农业科技的进步、创新以及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关键在优秀拔尖的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要着眼于提高农业科技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能力,正视当前社会经济多元化和科技人才要求多样化的现实,从尊重科技创新活动的内在规律,最大限度调动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创新激情出发,在创新平台、科技项目、科研经费等科技资源的配置,以及科研成果的评价、个人业绩的考核、生活待遇的提高等方面作进一步的研究,出台一系列激励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的政策措施,在政策、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等方面保障优秀拔尖科技人才和创新团队潜心科研创新工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