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万里林场育英才

2006-08-0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对林业高等学校来说,拥有自己的实验林场非常难得。当拥有自己的实验林场之后,如何使其发挥教学、科研的最大的效应,则是每一所林业高校不断探索的课题。东北林业大学拥有国内高校最大的实验林场,占地32891公顷,其

中帽儿山实验林场占地26496公顷,1996年晋升为具有我国东北部山区典型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特征的国家级森林公园;凉水实验林场占地6395公顷,1997年晋升为具有我国最为典型和完整的红松阔叶混交林区特征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北林大充分发挥实验林场的教学、试验和科研的功效,经过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两个实验林场已发展成为开展森林生物学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人才培养的“蓄水池”

1957年5月,经国家林业部和省林业厅批准,东北林业大学在黑龙江省尚志县创建了帽儿山实验林场。1958年3月,凉水实验林场在伊春市带岭区创建。当年,东北林大的师生顶风冒雪开进原始林,进行森林资源调查,自力更生进行林场建设,为实验林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之后,特别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东北林业大学将其确定为培养高级林业人才的教学基地和试验基地,在充分利用上级主管部门划拨实验林场建设资金的同时,学校还加大专项经费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实验林场设施。

现在,帽儿山实验林场通过近50年的植树造林、治理荒山,已恢复了森林生态系统,现有不同演替阶段的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已形成不同类型的复层异龄针阔混交林,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已由1957年的60.5%增长为2005年的85%,森林蓄积总量达270万立方米,是1957年的3倍,保护了生态环境,维系了区域生态平衡,具有显著的生态功能和社会经济功能。全场种子植物789种47亚种,蕨类植物36种,草本植物千余种。森林资源的增多为野生动物的栖息与繁殖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林场现有鸟类17目49科255种14亚种,兽类60余种。凉水实验林场地处世界红松林分布的中心地带,是我国目前保存下来的较大片的原始红松林之一。全场分布有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灌丛、草甸、沼泽六大植被类型,最大限度地保存了第三纪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基本上恢复了原始的生态环境,维系了区域生态平衡,原始红松林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促进了生物多样性的稳定和增加,实现了森林面积和蓄积双增长的目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98%,森林蓄积总量达190万立方米,为人类社会提供了小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的原始“本底”资料,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到实验林场来实习让我喜欢上了我的专业。”刚刚在帽儿山实验林场结束大二年级实习课程的林学专业学生王海淇告诉记者:“在学校课堂学习时,只能看到图片,感觉很枯燥。通过实习,看到真实的植物,非常直观,加深了我们的印象。”环境科学专业的袁向娟同学也刚刚在凉水实验林场结束实习,她这次实习的内容主要是水文学,到凉水大、中、小不同规模的水文站,用测流仪器自己设断面、自己测流量。“这些都是书本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亲手操作时发现有许多问题,现场就在老师的指导下解决。弥补了课堂上的欠缺,对我们的实践能力是一个提高。”袁向娟说:“现在各个单位都愿意要动手能力强的学生,这对我们以后的就业也都是非常有好处。”

现在,这两个实验林场已成为国家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生命科学与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国家示范性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基地的学生实习培训的重要基地,满足了许多高校相关学科专业进行教学实习、毕业实习、科学研究和野外生存训练的需要。自建场以来,两个实验林场已接待20多所院校近8万人次的教学科研实践。

科学研究的试验场

东北林业大学大力支持师生员工深入实验林场,进行多学科科学研究,开展科研成果推广,促进实验林场持续发展。他们先后与俄罗斯、加拿大、芬兰、韩国等20多个国家开展合作研究和学术交流。“九五”以来,学校在红松研究、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系统定位、生物多样性保护、林木遗传改良与育苗等多领域主持了107项科学研究,其中“948”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攻关课题等国家级科研项目3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3项。1978年以来,获得各级科研成果奖励341项,其中国家级科技奖24项、省部级科技奖280项,出版《红松研究》等学术专著10多部,公开发表学术论文300多篇。

林学院王庆成教授告诉记者:“林业科研项目最大的特点就是周期比较长,这两大林场能出成绩,主要是因为它们都有几十年的发展,几代人前仆后继的研究。”副校长杨传平教授说:“学校非常重视这两大林场的建设,学校的主要科研成果有50%以上是出在这里的。我所研究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白桦强化育种技术’项目就是在这里完成的。”他们在重视科研的同时,对科研成果推广工作也毫不松懈,大量的科研成果不仅在实验林场得到了广泛应用,而且在全国林区进行了积极的推广,取得了显著效益。杨传平副校长研究的“白桦强化育种技术”在充分消化吸收芬兰的欧洲白桦强化育种技术的基础上,深入研究提出一整套白桦强化育种的措施,使自然条件下17―20年开花结实的白桦,缩短到2―3年结实,5年规模结实,生产了大量白桦良种,使白桦子代高生长较对照提高15%以上。强化育种技术是对传统的林木遗传育种方法的一个发展和创新,现已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该校主持的国家“八五”、“九五”攻关课题“白桦良种选育技术”项目,此课题在我国白桦分布区内和主分布区内先后累计设置采种点48个,种源试验点13个,历经十余年,为各造林区共选择最佳种源11个,优良家系48个,并首次开展以白桦的生长指标及符合胶合板材的材质材性指标,选择出2个优良种源,进行了白桦生殖生物学研究,绘制了白桦有性生殖周期进程图。白桦的无性繁殖技术的研究,使白桦的扦插生根率突破80%,该项成果于2004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服务社会的大舞台

近年来,在加强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设的同时,东北林业大学坚持以加强实验林场科技职工队伍建设为根本,以加强实验林场管理规章制度和奖励约束机制建设为切入点,全面开展实验林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深化改革,实行依法管理、规范管理、优化管理,进一步拓展服务社会功能,提高实验林场的综合效益,努力把实验林场建设成为集教学、科研、素质教育、生态旅游、生态产业多功能协调发展的示范基地。

实验林场在经营林业、养殖业、种植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发生态药业、生态旅游业、森林食品加工业,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求;建立中外大学生野外生存训练基地,适应大学生综合素质训练的需要,近几年已接待中外大学生进行野外生存训练达300多人次,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适应学生素质教育训练的迫切需要,今年5月在省教育厅、财政厅的支持下,举办了黑龙江省中小学生校外活动暨素质教育营地――帽儿山实验林场科普馆的奠基活动,一座建筑面积9000平方米的科普馆将在明年落成,为大中小学生领略国家级森林公园的自然人文景观、进行登山攀岩、水上漂流、野外生存、各种球类等活动训练提供良好的条件。(压题照片为帽儿山林场)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