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

2006-08-13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郭扶庚 通讯员 刘中兴 我有话说

日前,改革开放以来首次大规模进行的“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现状调查”和“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圆满完成,受到有关部门和领导的高度评价。而承担这两项新农村建设重要调研活动的,是华中师范大学数百名专家学者和千余名在校学生。

华中师大不是一所农业院校,但长期以来,坚持不懈研究“三农”、服务“三

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切实有效的资政建议,为农业、农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取得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成果,受到广大农民朋友的欢迎。

丰富深入的农村文化现状调查

“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现状调查”在财政部教科文司的直接支持下于今年3月启动。

在三秦大地陕西,调查组见识了丰富多彩的“自乐班”。农民自发组织了健美操队、太极拳队、秧歌队等。在自然条件最恶劣、经济条件最艰苦的壶口乡马家村,调查组欣喜地领略了传统文化活动――斗鼓,村民们热爱并积极投身其中,自发组织进行学习和排练,其热情也深深鼓舞了同学们;在宜川,他们详细了解了在困境中努力延续本土文化的蒲剧团,观赏了当地著名的胸鼓,在老乡家的热炕头上讨论市场经济大潮中如何保护传统文化。

在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参与调查的师生领略了村镇的文化特色、民间艺术,并见识了村民的淳朴热情;时至今日,同学们仍然忘不掉广大农民对文化生活那种渴求和期盼的眼神。

在中原腹地河南,为了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农村文化,他们在传统的庙会里流连忘返,陶醉在乡土气息浓郁的豫剧中,更被气势宏大的锣鼓队震撼心灵……

在“当代中国农村文化现状调查”课题进行过程中,调动了十几个学科100多位专家、300多名研究生,组成了19个调查组,按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以及宗教和少数民族地区选择了19个省、市、自治区的70多个县市200多个乡镇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共发放农民调查问卷18500份和乡镇干部问卷4500份,分别收回有效问卷17971份和4332份,完成了22303份农村文化问卷、上百万条数据的录入、校正和统计分析工作,掌握了大量当代农村文化生活现状的第一手资料,全面系统地了解了农村文化生活的基本现状,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应政策提供了理论与实践依据。

在此之前,“农民工文化生活状况调查”研究活动历时80天,对全国14个城市进行了资料查询、问卷调查和实地考察,涉及娱乐业、建筑业、工矿业等多个农民工集中的行业,并在后期分析和处理数据138万多个,掌握了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第一手资料,并提出了“改、管、办、保”四字方针:改变造成城乡二元制度的根本制度,加强对农民工文化生活的管理,公益文化政府办,利用社会保障体系保障农民工的生活。调研成果受到中宣部、文化部的高度肯定,认为华中师范大学对农民工文化状况的研究前所未有,影响深远。

“大理论”变成“小知识”

高校科研力量强、专家密集,在服务三农、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华中师大充分发挥这一特点,把高深的理论和科研成果有效地转化为农民能够接受的小知识,走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功之路,为进一步培养学生营造了更加浓厚的学术氛围。

化学学院杨光富教授等完成的研究成果“新农药的分子设计策略和合成方法学研究”刚刚荣获湖北省自然科学一等奖,初步形成基于先导结构与作用靶标相互作用研究的新农药创新研究体系。杨光富认为,发展农药科学,建立农药创新体系在解决“三农”问题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生命科学学院的刘德立教授在转基因方面作了很多卓有成效的研究。他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将其研究成果制作成图文并茂的课件《认识转基因作物》,走进农村,向农民科学地解释“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遗传机理,全面介绍转基因作物能够带来的巨大收益。

课件根据我国农民的现有知识水平,还安排了拼图、排序、趣味游戏等类型的测试题,受到农民的欢迎,为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提供了帮助。

学校的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早在2000年他们就创建了中国农村研究网。日前,该网站被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在线理事会评选为全国高校“十佳学术类网站”。6年来,网站每天点击量超过3万次。许多农民和基层干部在线提问,中心专家有问必答,在24小时内回复,帮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难题。目前,中心已经在线回答了农民提出的5500多个有关政策法律、养殖、种植、农业加工、园林等疑难问题。通过互动交流,该中心不仅服务了基层农村和农民朋友,也及时获知了当前农村的热门问题,拓宽了自身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他们还把在线咨询情况,汇编整理成《民情月报》,报送国家有关政府部门。该中心主任、长江学者徐勇教授说:“作为高校的社会科学研究者,服务农村的最好方式就是用自己的理论成果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教育资源“流向”乡村

在华中师范大学,学生们创造性地开展着各种各样的支农活动。

武汉市郊区农村留守子女学校相对集中,但优质师资非常缺乏。学生们主动放弃节假日难得的休闲娱乐时间,纷纷走出校园,办起了“留守学校”,定期选派师生对留守孩子展开语文、数学、外语和综合科目的辅导,还讲授艺术、体育、科技、法律和安全等方面的基本常识。在平时,参加支教的大学生还通过电话、通信联系等方式服务这些留守学生,并利用节假日组织他们到大学参观。对于留守学生普遍存在的不同程度的感情脆弱、性情孤僻和悲观消极等心理障碍,以及逃学旷课、迷恋“网吧”等行为偏差,“留守学校”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并安排大学生到留守儿童家同吃同住,解决他们的心理障碍,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辅导。

“全国学雷锋先进集体”圣兵爱心社几百名成员通过捡废品、搞义卖,一分钱一毛钱地积攒资金,帮助农村家庭苦难孩子读书。从1998年底正式成立到今天,圣兵爱心社共经历了近十个春秋,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道路。在这十年里,他们每年资助的人数从五六个增加到200多个,资助范围包括湖北、贵州、河南、黑龙江等地区。爱心社还利用假期深入农村学校开展素质课交流、心理咨询、家庭教育及法律医疗知识宣传等一系列活动,将先进的教育观念和科学文化知识带到农村当地。

为了更好地为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服务,该校专门成立了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和中部农村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从去年起,学校承担了湖北省“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圆满完成了4000名农村教师的培训任务,今年暑期又迎来了4000余名教师到学校接受优质培训。校长马敏亲自带队到老区英山县进行调研,并与英山县达成了“华中师大为英山基础教育长期对口服务”协议,长期服务和推进英山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党委书记丁烈云说,学校的任务不仅仅是育人,还应该包括社会服务和科研,学校应该利用丰富的资源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把教育、科技应用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中去,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在服务和贡献中培育新人、提高办学水平,更好地回报社会。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