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文学阅读与阐释的新视野

2006-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张稔穰 我有话说

    自从文学诞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文学的阅读与阐释,文学阅读与阐释的历史正契合并促进了人类精神发展的进程。一代又一代的人不断地从文学著作中吸取营养,探讨和确立解决自己时代命题的价值坐标。但是,当下文学阅读与阐释的状况却令人忧虑,主要有两种不良倾向:一是对文学经典的自恋式的浅薄无聊

的大话、戏说、扭曲和嘲弄。二是藉所谓的纯理论以及生硬的术语把宏大丰富的文学著作肢解得体无完肤,在一通“解读”、“阐释”的解构之后却不能被结构起来,垃圾一样零乱地堆积着。这种倾向与文学日益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日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式的地位极不相称,而且会误引阅读者的视线,甚至已经悖离并终将阻碍社会生活和思想文化的进程。因为这种对待文学的态度在本质上正在逐渐丧失与“现实”对话的能力,它失去了灵魂,消解了与社会人生的内在联系,逃离了对人生、人性意蕴的热情追索,其病根在于对环境、对世界、对人类生存状态缺乏应有的关爱与责任。

在现实的参照下,邵子华的《对话诗学》(云南大学出版社)就显示出了积极建设的重要价值。本著首先揭示了对话哲学的内涵,提出研究的理论基础,指出“对话是人的生存本质”,“文学的目的在于心灵的对话。”接着进一步阐明阅读主体与文学文本对话的性质及其精神目标,“高尚的心灵和飞扬的思维是强大生命的两个强劲有力的翅膀,文学在悄无声息地孕育和锻炼着这样的翅膀。”文学言语和文本结构的对话性是作者着力探讨的命题,言语的主体性和结构的召唤性是文学文本的本真存在,“言语主体必须在场”,“读者被文本形象所召唤,在心底激起阵阵回声,又以自己的主体精神烛照文本形象,洞察人生的幽微和昧暗,以此迎来存在的敞亮和澄明。”作者详细描述了阅读主体与文本对话的精神历程,深入讨论了阅读与阐释的原则。主体在文本阅读中解放自己,在文本理解中放飞想象,而阐释则是“文本未完成的对话”。最后,对与抒情文本、叙事文本、戏剧文本对话的特殊性的研究,既是主体对话理论在文本阅读与阐释中的具体运用,同时又证明了文学教育过程的实践性,为汉语阅读的主体提供了一个通向诗意地生存的坦途。

上述《对话诗学》内容的意义在于:一是它积极的实践性,二是它浓郁的理想色彩。作者消除传统的文学研究中主客二元对立的影响,发展了主客交融的思想,对阅读主体与文学文本对话的过程及其价值作出了多层次的描述和追问,在文学教育的意义上构建起对话诗学的理论体系。《对话诗学》有概念但不纠缠,有推理和逻辑但加入了东方的感悟,是一种诗性十足的表达与对话,所接通的是我们的历史文化和民间最可珍视的、有着我们民族鲜明印记的思维方式。本书既以文本的优美带给我们阅读的快适,更让我们相信“对话”是可能的,让每一个号称热爱文学的人认识到自己的价值所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