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两岸发展科技产业的新视角

2006-08-14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非 我有话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迅速推进,科技全球化和区域化的趋势也不断加强。国家或地区之间科技发展的互动关系以及相互依存、和谐发展的共同目标,决定了国家间、区域间

、产业间、企业间的科技合作将更加深入、更加广泛。从海峡两岸的发展来看,求和平,促发展,谋合作,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成为时代的主流。“十五”期间,福建省提出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其出发点就是要拓展祖国大陆与台湾联系的通道,搭建两岸合作的平台,促进海峡区域经济的融合和发展。如何进一步发挥福建与台湾地缘近、血缘亲、文缘同、商缘广、法缘深的独特优势,拓展闽台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推动两岸区域经济整合,实现两地经济联动发展和共同繁荣,成为两岸专家学者共同探索的重要课题。由朱斌等著、九州出版社推出的《闽台协同发展高科技产业探索》,对这一领域进行了富有创意和颇具前瞻性的研究,有这样几个特点:

第一,现实的针对性显著。该书根据中央“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和胡锦涛同志关于“共同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新局面,共同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思路,针对闽台这一制度不同、体制不同的特殊区域,努力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与模式,在推进两地高科技产业全方位的参与中,把中央的精神与区域产业的发展结合、协调起来,力求开拓闽台高科技产业互补互动、协同发展的新局面,这成为课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二,科学的探索性突出。该书从理论上提出,闽台高科技产业的协同发展必须从产业有效互补阶段向产业协同发展阶段跨跃。产业有效互补的目的是提高产业竞争力,而两地产业竞争力的协同提升,是产业协同发展的基础,主导着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模式与结构的形成。基于这一理论,研究成果从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比较入手,构建了高科技产业内外生竞争力指标体系,对闽台高科技产业竞争力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围绕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机制问题,分析了协同发展中存在的动力机制、耦合机制、外部环境控制机制、自组织运行机制。根据协同发展的运行机制,从宏观与微观两种角度,探讨建立闽台高科技产业协同发展的两类模式;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结合上,对协同发展的运作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第三,举措的可操作性实在。该书通过对闽台两地高科技产业政策的比较研究,提出实现科技产业政策的协同性是区域产业协同发展的前提,阐明科技产业政策的协同性是指科技产业政策所体现出的区域性与全局性相统一、特殊性与普遍性相统一、竞争性与合作性相统一的特征和效果,明确在一个中国原则下的交流与合作是实现科技产业政策协同性的先决条件,“厦(门)高(雄)”模式是值得提倡的新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两地区域性科技产业政策互相配合、互相联系,共同形成科技产业政策协同体系,使产业政策真正具有全局性、系统性和协同性,解决两地高科技产业、企业、产品等多内涵、多层次、多途径的衔接与配套,解决两地资金、人才、技术、知识等资源的互补、共享和合理配置,从而引导两地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从无序到有序,在竞争中加强合作,在合作中促进竞争,在竞争与合作的循环往复中实现协同发展。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