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北京长安街上的“和谐文化”

2006-0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陈旭 通讯员 董玫 我有话说
如今在北京古城红墙下的西长安街,弘扬“和谐文化”成为时尚。这里有一心为民服务的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有长安街社区居民组成的“红墙艺术团”,也有以“红墙杯”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活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展示着西长安街的和谐与发展。

“和谐意识”在心中

在西长安街街道

办事处的传达室,进来的人们一眼就可以看到门口大字写着――“别着急,先请坐,有话慢慢说”。

独特的政治、经济、文化地理位置是西长安街的骄傲,它也对街道的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为中央机关的工作服务好,为工作和生活在西长安街地区的社区居民群众服务好,是西长安街街道办事处工作的目标。建设和谐文化让这里的工作人员牢固树立起了“和谐意识”,并使它在各项工作中得到体现。

来街道办事处办事的有很多老年人,于是在楼道里有一个醒目的标志,提醒大家小心上台阶,以免绊倒。怕有的老人没有看到标志,工作人员还不忘嘱咐两句,搀送老人出门。

都是小事,却很温馨,在温馨的背后是工作人员爱心与责任心的付出。“要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居民认识你,再认可你,大家才能配和你的工作,我们才能把居民拢在一块儿,工作才能出成绩。”这是他们在实践中作出的工作总结。

“红墙合唱团”的快乐生活

2005年4月,“红墙合唱团”成立了,这是一支完全由西长安街社区居民组成的文艺队伍。队员中年纪最大的67岁,年纪最小的也将近50岁了。合唱团里没有专业的指导,没有专业的钢琴伴奏,没有专业的演唱者,大家都是普通的社区居民,但是这里有着超出唱歌本身对居民更大的吸引力,那就是合唱团的亲和力、凝聚力。

“在有些合唱团,高声部的人不认识低声部的人,大家唱完歌就散了。我们的合唱团不一样,大家都是朋友、都是熟人,就像个家一样,谁有了困难大家都会伸手帮一把。”今年6月,合唱团一位成员的爱人不幸去世,大家纷纷打去问候的电话。一个月后,这位成员就在大家的鼓励下战胜悲伤,回到了这个温暖的集体中。有的队员搬家到四环路以外,可是每周一次的排练活动还是一次不落。陈薇是合唱团的义务摄像师,一场演出两个小时,她就端着机器两个小时。演出结束后,她还要把录像带制作成光盘发放给每一位合唱团成员,给大家留下美好的回忆。

团长常征退休前是单位的文艺活动爱好者,和她提起他们的合唱团,老人充满了兴奋与快乐。常征说,只要一进入活动场所,和大家在一起,我什么烦恼都忘了。“我们都是上了岁数的人了,但是我们要把最灿烂的一面展示出来。因此,每次活动的时候大家都要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出来,比一比谁最漂亮!”

“红墙杯”中建和谐

在西长安街地区,以“红墙杯”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活动是最受欢迎的。2005年,西长安街街道设立北京市首个社区流动奖杯“红墙杯”。一年一度的“红墙杯”合唱比赛、乒乓球比赛、京剧大赛等系列活动,使得奖杯成为西长安街驻区单位和居民心中的一个荣誉象征。

2005年,第一届“红墙杯”合唱节刚刚闭幕,许多单位就向街道社区建设办公室询问:“明年还办不办?如果办,我们还要参加!”。在今年的“红色礼赞――西长安街地区第二届‘红墙杯’合唱节”筹备过程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老干部合唱团早早就把他们要演唱的曲目报到街道。中央警卫团领导对战士们说:“今年的‘红墙杯’合唱节,我们不仅要唱,还要唱得最好!”合唱节上,军人的嘹亮歌声、精心排演的整齐动作,征服了在场的评委和观众,他们当之无愧地获得合唱节最高奖“红墙艺术奖”。

西长安街街道与驻区单位和社区居民在共同营造着和谐的“家”的氛围,这个大家庭的团结与和睦,是每一位家庭成员都盼望的,也离不开每一位家庭成员的努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