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艺术比赛九误区

2006-08-18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孙焕英 我有话说

艺术比赛,是艺术事业发展的一个动因。不过任何事物,在哲学上说,都要一分为二;用老百姓的俗话来说,就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当艺术比赛中发现的误区太多之时,就要考虑艺术比赛的新思路;而一旦到了弊大于利

的境地,那就要考虑这类艺术比赛存在的必要性了。我国当今的艺术比赛,我看,至少已经显现了9个误区:

一、唯赛为高,应赛艺术。

当今的艺术比赛,有点儿像教育界的应试教育了,唯赛为高,在催生着应赛艺术。应赛艺术也会影响参赛人扎实基础的奠定和全面素质的提高,影响到创造性的发展。自然,也会影响到整个艺术事业。这个误区,最为危险。

二、赛如牛毛,大奖掉价。

艺术比赛之所以能够推动艺术事业的发展,在于艺术比赛的先锋效应。比赛与非比赛是相比较而存在的,是对立统一。如果一切艺术活动都是比赛性质,那么,也就没有了艺术比赛本身,自然也就没有了艺术比赛对艺术事业的推动力。

三、亲缘评委,圈子评委。

当今中国的艺术比赛,多为评委打分制。因此评委的重要性,自不必说。恰恰是在这个方面,也存在着问题,如亲缘评委、圈子评委等。

四、“民主”牌乱打,无规则游戏。

民主参与艺术比赛,有利于艺术比赛的公正、公认。但是,一旦民主成了招牌,它也就成了无规则游戏。有的艺术比赛,搞人人投票,或者电话投票。这种无规则的“民主”,表面上看似能使艺术比赛客观全面、公平公正,实质上是破坏了艺术比赛结果的准确性。

五、实用主义专题赛,催生艺术一次性。

一个农村建成了一座化粪池,一个工厂出现了一个新商标……不管什么名目,都可以来个艺术比赛。艺术,成了店小二。这样的艺术比赛,除了玩闹一阵子出了些一次性产品外,怎么能够产生保留节目、传世经典?

六、无米之炊出“巧妇”,初级之作出“高手”。

那些表演性的艺术比赛,首先要有好作品,然后才谈得上好表演,这是因为作品是艺术的唯一载体。当今的艺术比赛却怪事迭出:作品平庸,而表演者却能够成为“高手”。过去说,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如今是无米之炊能出“巧妇”。

七、矬子里面拔将军,没有朱砂红土顶。

用什么衡量当今的一些艺术比赛?真是很难说。一个地、县,就可以挂个“全国”名称的艺术比赛;一个艺术幼儿园大班的水平,就可以拿“全国第一名”。这真应了中国老百姓的一句俗话:矬子里面拔将军,没有朱砂红土顶。这种“矬子效应”,当心把中国引向艺术小人国。

八、一节目主义、两下子主义。

当今某些艺术比赛,只要把某个节目弄好了,就能够得大奖。因此,那些参赛选手为了拿名次、获奖项,多少年来,就是围绕着那个参赛节目弯弯绕。参加艺术比赛,选手不是提高素质(这在参赛选手的一点点“素质考核”中就看得出来),而是一节目主义、两下子主义。

九、范进中举,贻误半生。

当今的现实中,再用实践来写艺林外史的“范进中举”者,恐怕也不在少数。他们一赛无名,再赛没奖,多少年围着那个参赛节目转。假如他们功夫在赛外,取得的成就会远远超过那个比赛名次、获奖水平。这种现代范进们,可惜呀可惜!

上面罗列了艺术比赛的9个误区,看来,当今的艺术比赛,误区之众,已经达到高峰,不可不重视解决这些问题了!

[值班总编推荐] 以劳动谱写时代华章

[值班总编推荐] 青年的朋友习近平

[值班总编推荐] 让青春在科技创新中焕发更加绚丽 ...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