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流动的和谐

2006-08-19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刘先琴 通讯员 袁瑞清 我有话说

食堂、球场、阅览室、电视房、水冲式厕所、鲜花簇拥的小径……郑州一家建筑工地的民工生活区让人眼前为之一亮。

近年来,郑州市以一年一度的“关爱建筑民工,倡树文明新风”的品牌活动为载体,从满足民工的文化需求、精神需求、发展需求三方面入手,寻找出了一条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文明的新途径,营造了都市里“流

动的和谐”。

“让他们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

“外来务工人员是一个有精神追求、有各种社会关系的群体,他们来到城市,不仅仅是为了金钱,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真正平等地融入城市社会生活。”郑州市市长赵建才这样说。

近年来,作为中心城市的郑州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外来人员,目前,农民工已达80万人,占流动人口的70%以上。农民工已经成为郑州建筑、餐饮等行业的主力军,特别是建筑民工不断增多,占进城务工人员总数的50%以上,这个群体年纪普遍较轻,初中文化居多。他们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文化生活需求,却因为种种原因得不到满足,造成素质偏低,影响了城市文明形象,有的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为此,郑州市委市政府以一年一度的“关爱建筑民工,倡树文明新风”的品牌活动为载体,满足民工对文化、精神和发展的需求,培育其市民意识和文明意识。

满足民工文化需求。要求每个工地为民工建一个阅览室、一个阅报栏,购置一定数量的电视机,并将其列入优质工程和文明工地的考核内容。目前,郑州市为建筑民工捐赠各类图书期刊3万多册,建立工地阅览室200多个,在300多家大型工地设立了免费阅报栏,为工地捐赠电视机数百台;

满足民工精神需求。“交通法规进工地”、“红色经典电影进工地”、“新市民看郑州”等一系列活动拉近了民工与市民的距离;开设了民工维权热线,为民工讨回工资100多万元。

满足民工发展需求。党、团、工会组织在工地逐步建立,民工中的党、团员“归家”,过上了正常的组织生活;职业技术培训班相继开展,三年来郑州市对农民工进行引导性培训33.7万人次,进行技能培训13万人次。

小环境决定大行为

周末,冯玉琨带着新来的乡亲游览郑州。侄子随手将一张废纸丢在了路边,老冯让他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去。侄子说:“就一张废纸,有啥?俺在家就这样”,老冯对侄子的表现很不满,回去特意给他上了一堂“政治课”。

老冯是一名建筑工人,两年前,他还有着与乡亲们一样的生活习惯,随着工地生活条件的改善,他自己慢慢地从内心到行为都发生了变化。

“一个井然有序的工地必定对提高民工素质,增强文明意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反之,人们待在恶劣环境里就容易形成许多不良行为”,郑州市建委建管处副处长张顺海说,为给民工融入城市文明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郑州市建设部门制定了一系列工地生活设施建设标准:宿舍人均面积不少于2平方米,食堂保证无蚊蝇和鼠洞鼠迹,确保每100人不少于3个淋浴间。

在老冯的工地,记者看到:30多平方米的民工宿舍里,摆放着9张上下铺床,上面铺着整洁松软的被褥,洗漱用品统一搁置在床头木格里。还有专门设立的淋浴间,整个宿舍洋溢着一种家的温馨。

为丰富民工业余生活,郑州市政府对工地生活区有五个硬性要求:有一间活动室、有一间淋浴室、有一台电视机、有一个宣传栏、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文明施工制度。

与之呼应,郑州建筑行业工会每年也向全市建筑民工发出倡议:“我们要自觉规范自身行为,不随地吐痰,不乱丢乱扔杂物,不说粗话脏话,不高声喧哗,不光背赤脚进入公共场所……走到哪里,把建筑工人的良好形象带到哪里……”

“为第二故乡贡献力量”

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实践,郑州市一系列关爱民工的措施已初显成效,民工增强了对城市的荣誉感和责任感,成为构建和谐城市、推进城市文明的一支生力军。

彭以新就是其中之一。刚开始,他也是干一些推小车、抬水泥的体力活,“很自卑,不愿上街,怕别人瞧不起”。如今,彭以新已经成为了一个拥有300余人的劳务队伍领头人,家人也来到了省会,孩子顺利进入郑州上学。他时刻没有忘记自己要做一名文明市民的承诺,多年来,他承建的工程多次获奖,本人也多次被评为优秀外来务工队长和省优秀建筑民工等。“郑州就是我的第二故乡,我要为故乡的建设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彭以新常说这句话。

和彭以新一样的民工还有李娴莉,从一名辍学的山区姑娘成为省城的优秀打工妹,通过自学拿到大专文凭,成长为管理3000员工的郑州圆方物业管理有限公司郑州分公司总经理;李伦光,从一名不懂任何技术的推车工,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连续五年被评为技术标兵……

“多年来,郑州市的GDP每年都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农民工功不可没。”市长赵建才如是说。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