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把论文写在农村大地上

2006-08-21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杜弋鹏 我有话说

“财神”自己找上门

神话中,农村人靠请“财神”、抢“财神”发财者很多,却未曾听说过“财神爷”自己找上门来一门心思要帮助发财的事,这事在北京郊区还真的无数次地发生着。

比如平谷区金海湖镇、大兴庄镇、王兴庄,昌平区花果山、漆园村,门头沟区龙泉务村、延庆县前

庙村……“财神爷”不知疲倦地教30余个村镇完成“十一五”经济发展规划。农民们说,送来的可是发财的金钥匙呀。

这“财神爷”的名字叫北京农学院。一提这名字,北京郊区农民个个伸大拇指。

“财神”辛苦得很:在平谷区刘店乡万庄子村,开发了第二条经济沟,栽种碧霞蟠桃2000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超10000元;在平谷区关上村山上发展晚桃800亩,仅大桃一项人均年收入可达到1500元;在平谷区鱼子山村投资200万元新修12里山路,开发了一个新的旅游景区――景台山景区,吸引外地投资800万元建起一条空中缆车,使鱼子山村旅游收入增加100万元,年收入突破500万元;在京郊葡萄第一村――通州区上马头村在发展1000多亩设施葡萄的同时,与河北有关厂家签订协议,用于发展罐头葡萄,既可解决葡萄疏花疏果,提高鲜食葡萄品质,又可每亩地净增收入1000元;在门头沟区龙泉务村,黄万荣、张铁强两位教师针对当时全村共计400余亩杏园几乎全部出现死树现象及香白杏挂果率极低的问题,通过对现有香白杏进行植物学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调研,找出导致坐果率低、产量低的原因,并制定了技术方案提高果品产量。从2001年亩产10斤提高到2002年亩产500余斤,再到2003年亩产1000余斤,几年迈了几大步,香白杏由低产树变成了高产树。

农民们说,“财神”帮助发财的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太多了。

连“财神爷”都眼红的荣誉

说起以上种种善举,北京农学院任何一位领导都会说,离服务新农村建设目标还有很大差距。

学校正在积极探索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各项措施。五年来,他们通过“农业推广项目”、“星火计划”、“丰收计划”、“科教兴村试点”、“彩虹工程”、“科技扶贫”、“科普列车西部行和老区行”等,在郊区建立产学研基地71个,共组织千名师生投入7万余个工作日进行科技推广。

以王有年教授为首的一批专家,通过项目切入,与平谷区合作,在“丘陵山地大桃优质高产栽培”、“平谷区桃产品质量及生产技术规程标准示范与推广”、“果树抗旱生理研究与优质节水高效配套技术”等十多个项目上研究、推广、示范。成果先后荣获北京市农业推广一等奖四项,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创直接经济效益10多亿元。

晁无疾教授数十年如一日,推广葡萄栽种技术。深入扎实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带来了丰硕的成果,不仅显著提高了葡萄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而且也产生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2004年统计,由晁无疾教授负责的分布在全国的葡萄科普示范基地总面积约20多万亩,其中北京地区达5万亩。以每亩在原有基础上纯收入增加600元―800元计算,一年增收总计约2亿多元。近几年来,通过他的努力,众多农民脱贫致富。北京郊区农民亲切地称他是“农民的朋友,致富的靠山”。

修炼“提高服务新农村建设能力”

北京农学院党委认为,建设新农村是加快学校发展的一次难得机遇,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精心准备,主动参与,有所作为,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利契机,百炼成钢,修炼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大能力。

学校认真总结科教兴村、服务郊区的经验和不足,确定以培养新型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为主要任务,以科研为切入点,全心全意、实实在在为新农村建设服务。

今年2月中旬,党委书记和院长带队,陪同北京市教育工委书记朱善璐深入到门头沟区妙峰山镇调研,与妙峰山镇共同起草了《北京市门头沟区妙峰山镇培养新型农民建设新农村教育培训方案》。

“网上北农”是学校落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重要举措,现在“网上北农”的资源建设已取得初步进展,学校将继续加大投入,作好资源库建设,打造学校服务教学、科研、管理和新农村建设的网络平台,发挥学校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在今年北京市招聘大学生“村官”助理试点中,北京农学院有15名大学生到延庆县康庄镇8个村当“村官”助理。为了发挥学校优势,学校不仅制定了扶持政策,还将选派优秀教师组成顾问团支持大学生“村官”也做“财神”,给农民送去发财的机会。

北京农学院的师生们说,写在纸上的论文重要,但写在农村大地上的论文更重要。这后一种论文,可以使人百炼成钢。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