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强化食物──促进公众营养健康

2006-08-22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李雪 李志华 我有话说
本期关注公众营养与强化食品

营养不平衡会产生一系列疾病。目前,我国居民所患疾病中,与膳食营养不当有关的就有肥胖症、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其总患病人数约有4亿人。因此,开展公众营养干预和科学指导已成当务之急,而强化食品则是这种干预的一种有效形式。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开展了强化食品工作,旨在提高公众营养水平,进而提高健康素质。本期我们围绕公众营养与强化食品这一主题,向大家介绍相关科普知识。

责任编辑葛宗渔

如今,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为什么还要搞食物强化呢?营养专家霍军生指出,这是因为中国居民仍面临着营养缺乏与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一方面贫困地区营养缺乏还很严重;另一方面城市地区饮食结构没有得到及时的改善,能量摄入过高,出现肥胖,但营养还不够,导致慢性疾病患者不断增多。营养摄入失衡,已经成为影响人口素质和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卫生部副部长王陇德曾指出,维生素和矿物质缺乏可导致劳动能力的下降,并与贫困形成恶性循环,严重阻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王陇德说,解决这些微量元素缺乏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是改善公共营养,开展食物强化。如在面粉中加铁,在食盐中加碘,在酱油中加维生素A等。过去几十年中,发达国家成功地运用这一方法,使微量元素缺乏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营养失衡,影响身体健康

在我国,虽然近些年来居民膳食质量明显提高,肉、禽、蛋等动物性食物消费量明显增加,优质蛋白比例上升,但我国居民膳食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我国居民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存在许多抗营养的干扰因素,如植酸、草酸等。而且烹饪的时候太讲究色香味,会使食物中的许多微量营养素在加工过程中损失,不该增加的油、盐、糖等又摄入过多。

不仅如此,我国现在存在畜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奶类、豆类制品摄入过低等问题,铁、维生素A等微量营养素缺乏等问题存在现象严重。据统计,我国居民100人中有15人患贫血病,全国城乡钙摄入量仅为391毫克,仅相当于推荐摄入量的41%。

就城市居民而言,营养过剩成为目前最主要的问题。如禽肉类及油脂消费过多,谷类食物消费偏低,高盐饮食,饮酒过量等等。而这些,造成了肥胖比率迅速上升,糖尿病患病增加,高血压患病率有较大幅度升高,血脂异常现象严重等。再加上不良的生活方式或饮食习惯,这些疾病就会日益滋生。

相比起城市居民,我国贫困农村人口受到营养不良影响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以上,且近二十年来这些地区营养状况并未出现明显改善趋势,其中最贫困地区的营养状况还有所下降。特别是贫困农村的儿童,5岁以下儿童有近30%生长发育迟缓,而他们是否健康成长,关系到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人口的素质提高问题。

但是,据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办公室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介绍,根据2002年的调查,实际情况比过去更加复杂,城市中也有“不足”,农村中也有“过剩”。人们常说的富贵病,即因营养摄入失衡引起的慢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城市人的专利。

食品种类多,营养元素少

由于现代食品加工业的发展,人们的食物品种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据有关部门统计,当今世界主食只有18种,有一些主要是在非洲地区吃的。如果在更大范围内来统计,全球人口有80%以上是只吃小麦、大米、玉米和土豆的。换句话说,就是食物原料种类在不断减少。食物原料的减少,直接影响着人体对营养素的摄取和吸收,出现营养素种类单一的问题,最终导致营养结构失衡。

此外,食物的营养水平也呈下降趋势。从现在来看,原料中的营养素水平是最高的,而经过一系列的加工之后营养素是减少的。例如小麦,很多营养素都在皮层里,如B族维生素、矿质元素等,而在加工过程中把这个皮层都去掉了,把中间胚乳留下来。随着加工程度越来越高,营养素含量就越来越低。

食物强化,促进健康最佳举措

针对我国居民的营养问题,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早在1994年,国务院颁布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管理条例》,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将食盐加碘消除碘缺乏危害的工作纳入本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1996年,我国又出台了《食盐专营办法》,由国家对食盐实行专营管理,并实行加碘食盐定点生产。自此,我国曾经广泛存在的缺碘问题得到了相当程度的缓解。

这种在食盐中加入碘元素补充人体营养不足的做法,在营养产业中被称为“食物强化”。据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于小东主任说,目前,食物强化的途径主要有三种,第一是合理安排膳食。但我国居民普遍营养知识不充分,能够花费在安排膳食上的时间也不充裕,而且在某些情况下经济能力也不允许。第二种途径,是服用膳食补充剂,如鱼肝油等,但这也要求一定的经济实力。而第三种办法,就是食物强化。相比起前面两种途径,食物强化有两个明显的优点,它既不用改变我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也不需要他们掌握很多营养方面的知识或者是专业技能。

早在1954年,我国第一个配方营养食品5410研制成功,由于当时的条件和产业不具有发展环境,所以这个产品一直没有发展起来。在80年代的时候,很多企业都开始生产强化食品,包括强化面粉、强化汽水、强化调味品甚至强化面包,但那时在市场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推动,这些食品就相继消失了。

目前我国正在调查推广的另外两种食物强化举措是强化面粉和加铁酱油,并已经在相应比较缺乏的地区开展推广工作,并准备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现在,我们要改善营养不良的健康状况,将强化食品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作为一条产业链,从原料到逐渐生产成产品最后到消费市场,还都需要政府、企业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延伸阅读

国外维生素A强化食品研制和应用

在食品中强化营养素,需要考虑强化食品的有效性、安全性以及可接受性。选择维生素A强化的食物载体,必需考虑该种食物在居民的消费中覆盖率较高,居民对食物的摄入量均衡,而且食物不因强化维生素而改变品质。不同国家根据本国居民的食物消费习惯,采用了多种维生素A强化方式。

强化植物油美国的食物援助计划要求在植物油中强化维生素A>18mg/kg,同时建议美国居民每人平均食用这种强化植物油16g/d,使维生素A的摄入量大约达到推荐膳食摄入量(RNI)的50%。

强化黄油发达国家利用强化维生素A的人造黄油防治维生素A缺乏症已有近百年的历史。1917年丹麦开始采用强化维生素A的人造黄油预防干眼症,采用的强化剂量为9mg/kg,至1919年干眼症患病率显著降低。后于1920年将强化量降低为5.4mg/kg,并延续至今。欧洲一些国家从1930年开始在黄油中添加维生素A,以解决战争引起的居民维生素A缺乏问题。这种食品强化方式一直沿用到现在。

强化面粉委内瑞拉、菲律宾和美国都推行面粉中强化维生素A的行动计划。强化剂量范围在2~8mg/kg,这些国家的居民每日平均食用面粉约为80g左右,由这种强化食物获得的维生素A大约相当于RNI的20%~80%。

强化食糖中美洲的几个国家都成功地实施了在糖中进行维生素A的强化,例如洪都拉斯、危地马拉、哥斯达黎加、萨尔瓦多等。他们在食糖中强化维生素A,用量9mg/kg,可以为3岁及以上人群提供45%~180%RNI。

强化味精印度尼西亚于1980年研究在味精中强化维生素A的可行性,他们通过在强化味精中添加810mg/kg的维生素,使居民从中额外得到30%RNI的维生素A。(资料来源:中国食品产业网)

背景链接

国外有关食物营养强化法规和标准

在一些营养缺乏发生率较高、对居民健康影响比较严重的国家,有些营养强化是采用专门立法的形式来强制推行的,比如菲律宾的《营养强化法》、《大米强化法》和南非的《特定营养强化法规》等。我国的碘盐也是采取国家政府强制性法规的方式进行推广。

许多国家制订了食物强化标准,以便规范生产和销售活动。例如加拿大的《牛奶标准》以及《食品和药品法规》中关于“维生素、矿物质和氨基酸”的部分,美国的《强化面粉标准》等。其中,美国的强化产品标准又分为强制性强化产品标准和推荐性强化产品标准。

我国卫生部也在1994年制订颁布了国家标准《食品强化剂使用卫生标准》(GBl4880―94),而且随着近年营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对这个标准的内容进行不断补充、修订和完善。

除了上述有关营养强化的法规和标准以外,大多数国家都制订了食物营养强化原则(或指南),例如美国的《营养强化原则》、加拿大的《向食品中添加营养素的推荐性指南》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的《食品中强化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政策指南》等。

国家发改委宏观院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国家公众营养改善项目主任于小冬透露,国家有关部门正在进行立法的调研,我国将争取在十一五后期出台强制性的规定,面粉等主食必须添加公民需要的营养素。

名词解释

生物强化

不仅仅是食物强化,生物强化的手段也早已被许多国家采用,并且进行了市场产业化和大面积推广。生物强化是指通过生物品种改良的方法来改良农作物品种的铁、锌等微量元素的含量,具有生产简单、收益人群广、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很多发达国家的水稻研究所和日本都已育成含铁量高于25毫克/公斤的富铁水稻高产品种,墨西哥小麦改良中心也筛选了一些小麦的新品系能够满足人体需要。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研究发现,不同玉米材料中类胡萝卜素含量从0.08微克/克到65.95微克/克不等。

中国生物强化项目是2004年3月份开始启动的。第一是铁富集水稻新品种研究,目标是广西铁锌缺乏地区。第二是用突变育种培育低植酸型高铁水稻,目标是南方贫困人群。第三是富铁锌水稻研究,也是南方贫困山区的一些人群。另外还有富含维生素A的源玉米研究,铁锌强化小麦筛选和营养功能研究,富含维生素A源的甘薯研究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