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一颗博大高尚的心灵

2006-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申澈 我有话说

   “为什么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会把一个外国人当作自己人生的榜样?为什么在他牺牲了66年之后,我

们要不远万里到加拿大去拍摄他一生的故事?”这是电视剧《诺尔曼・白求恩》导演杨阳当初对自己的发问。然而看完全剧以后,观众被感动了,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亲切的人,一个博大高尚的人,一个可以用来洗涤尘俗内心的圣洁灵魂。

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策划监制、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和上海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等联合拍摄的《诺尔曼・白求恩》,第一次在屏幕上艺术地揭示了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白求恩49年人生历程,如何从一个朴素的人道主义者,经由社会斗争的磨练和国际工人运动的洗礼,成长为一名反法西斯的伟大战士、一个伟大的国际共产主义者。

正因为如此,中国人民的领袖毛主席,专门为他写了一篇《纪念白求恩》的文章,称他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作为医生,他一丝不苟为病人医治身体的病患和创伤;作为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对社会的不平等、对各种战争的行为极端憎恶,他不惜用自己的鲜血与生命跟大到世界小到身边的所有丑恶和不端行为作不可调和的抗争,他以自己庄严和崇高的一生,在中国大地上写下了不朽的名字。当年,他49岁,看上去却像一个69岁的老人。在剧中,1939冬天的晚上,在中国河北唐县一个不为人知的小山村里,白求恩写完了自己的遗嘱,于凌晨告别人世,为了躲避日本鬼子,同时也为完好地保存白求恩,八路军战士扛着他的尸体,翻山越岭,要将他带到一个理想的地方安葬,因为他牺牲的山村随时会被日本军队占领,队伍经过每一个村子时,老百姓都出来为他送行,含着眼泪,踏着白雪,跟着队伍,一程又一程。我想,观众同剧中老百姓的心情是一样的,也在心里默默地、长久地为他送行。

《诺尔曼・白求恩》不仅成功开掘了一种可贵精神,也成功塑造了一个艺术形象。为什么白求恩的事迹早已是家喻户晓,今天看来却仍然能够深深被他的命运和经历所吸引?我想,这是与创作者细腻并真实刻画他的性格和性格中的矛盾,艺术揭示主人公性格中的复杂性有密切关系。在荧幕上,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内心丰富的形象。比如说,作为医生,他极其严谨、耐心且具有极强的职业精神和责任心,但有时他又非常急躁、固执;他坚守正义,非常勇敢、坚定,但有时又是那么脆弱、敏感、歇斯底里甚至不堪一击。他对客观世界的理想化,常常使自己陷入痛苦和困境,与周围的环境发生强烈的矛盾(比如在底特律与医学界发生的冲突、在中国与国民党政府官员发生的冲突、在战地医院与方医生等发生的冲突)。还有,他作为医生的认真、耐心和成熟,与他在处理人事关系方面的幼稚简单和不理智,形成强烈反差。有时他极端地不近人情,有时又那么宽厚仁爱,这使他在人们眼中几乎成为一个喜怒无常的怪人……他热情、率真、不拘小节的性格与他敏感、脆弱、冲动的个性同时并存,此起彼伏。他有很可爱的时候,也有很古怪的时候,但是无论可爱还是古怪最终都令人尊敬。对于这些,导演杨阳进行了很好的把握,正如她自己所说的:“他就像那残缺的维纳斯,正是因为残缺,使他更具魅力,这就是诺尔曼・白求恩。”因此,屏幕上的白求恩,显得更为活灵活现、淋漓尽致,可以让人们真切地触摸他的灵魂,倾听他的心声,理解他的痛苦,分享他的激情。这是一个鲜活的、能与今天的观众进行交流的朋友,一个用高尚的思想和行为感动我们、震撼我们,令我们内心获得洗礼和升华的人。

今天,把白求恩的故事搬上荧屏,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和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它提供的不仅是一个医学楷模,更是树立了一个人生的标杆,它回答了“人究竟应该怎么生、为什么死”的永恒命题。白求恩不信仰上帝,却是一个传播正义、善心和仁爱的使者,一个无私而勇敢的殉道者。今天的社会,随着物质文明和科技的飞速发展,人类在精神层面遇到极大挑战。看完这部电视剧,仿佛诺尔曼的灵魂在说,对这些危险的东西,你们应该与之抗争。我想,正是这种呼唤,奠定了今天为什么要再拍《诺尔曼・白求恩》的可贵的现实意义。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