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恐龙,我们在敲你的门

2006-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王瑟 我有话说
●这里是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的一片荒原,却被称为“恐龙沟”
●这里曾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其中一具长达33米,高10多米,重60多吨
●目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汇聚于此,期待新的发现
●8月26日,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此次挖掘活动

万古荒原曾是汪洋大海

极目远眺,只见刚刚还是戈壁滩的眼前,突然出现了茫茫的大海,星星点点的岛屿散布在其间,还有倒影飘渺,波浪滔滔,一派奇丽的景色。

“快看,海市蜃楼!”陪同我们的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林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卢跃湖的一声欢叫,让我们从梦想中醒了过来。原来,刚才沉迷中的美景,竟然是一片幻觉。

这时的我们,正行进在奇台县北100多公里的将军戈壁滩上,时间是8月6日上午。当时的气温预报是摄氏43度。

这里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边缘,是一片万古的荒原。

据科学家考证,这里在1.5亿年前是一片汪洋大海,是神奇的造山运动,让它抬升起来。茂密的森林没有了,无边无际的海水没有了,剩下的只有戈壁和深埋在地下的各种化石。在这里发现了多具恐龙化石,被称为世界第二大的、长达33米,高10多米,重60多吨的蜥脚类恐龙就是在这里被发现的。还有30年代初在这里发现被命名为“奇台天山龙”的恐龙化石等等。所以,这里被称之为“恐龙沟”。其实,它不是人们记忆中的沟,只是一片小山梁。而恐龙化石主要分布在它的南部约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据科学家探测,这片小山梁里,至少埋着近200具恐龙的化石。很可能有人们尚未发现的新的恐龙化石。

它位于硅化木――恐龙国家地质公园内,长约5公里,在准噶尔盆地腹地火烧山油田东北60公里处,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山。

目前,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正在这里进行挖掘。

面前就是恐龙化石

来到第二号采挖坑坑边,巨大的电镐正在作业,半山腰已被劈开一块,赭红色的碎石散落在四周。走上前去一看,只见已露出的泥沙岩上显现出了恐龙化石。一条长达50多厘米的腿骨旁还有一颗三角形的牙齿;其他部位还有多个已露出的化石。在现场的科学家介绍,这是一个蜥脚类恐龙腿骨的化石,自开挖以来,他们已在这里发现了30多块恐龙化石,分属不同的恐龙,比较零散。而这枚牙齿,则是一种食肉类兽脚恐龙的化石。

食草类恐龙与食肉类恐龙化石混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现场的人员介绍,这里在远古是个呈喇叭口状的河道,死亡的恐龙遗骸自上游被河水冲刷到这里后,淤积到河道,被瞬间埋藏,从而形成了目前种类不同的化石混杂一处的结果。

在挖掘现场,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个白色的石头,一问才知,这叫“皮劳克”,就是石膏包,是为了防止风化而对挖掘出的化石采取的一种保护性措施。负责二号采挖坑的技术员李伟介绍,化石挖掘出来后,先用多层石棉纸将化石覆盖,然后用石膏水涂在麻袋布片上,再将覆盖着石棉纸的化石包裹起来,防止在运往北京修复的途中因颠簸出现破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技术员向礼世介绍,每个石膏包一般可存放二至三件化石。

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文物局一位负责人表示,本次在恐龙沟发掘出的所有恐龙化石将运往北京修复,为了保证化石的安全,他们将包一个20吨的集装箱运输。化石修复工作将于明年9月完成,届时将把一号采挖坑发掘出的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修复后装架运回新疆昌吉展出。

从二号采挖坑向东500米左右,就是一号采挖坑。这片采挖现场已有300多平方米的面积,比二号采挖坑大了近一倍。现场被清理得井井有条,醒目的红色布条将现场分割成三个小区域,每个区域内都有清晰可见的恐龙化石。化石一直延续到十几米外的山体边。

这条恐龙化石是蜥脚类食草恐龙化石的颈椎骨和颈肋骨,最值得期待的是深埋在山体内的头骨化石。恐龙颈椎骨化石初步确定有十九节,一、二、九、十节化石因风化缺失了。继2001年他们在此挖掘出第三至六节颈椎骨化石后,这次挖掘已先后挖掘出第七节、八节和第十一节、十二节恐龙颈椎骨化石,第十三节至第十六节化石已露出层面,初步估计剩余的三节颈椎骨和头骨化石埋在山体内。

从一号采挖坑内发现了一颗约两厘米长、呈匕首形的恐龙牙齿化石。牙齿内侧还有锯齿形的槽。专家分析这是颗属于食肉恐龙的牙齿。为何在蜥脚类食草恐龙头骨化石旁有食肉型恐龙化石?而化石只有牙齿一颗,除此之外再无其他化石?专家分析认为,可能是蜥脚类食草恐龙死亡后,食肉恐龙前来啃食食草恐龙的尸体时,牙齿被坚硬的恐龙骨折断,从而残留至此。

这也从某一个方面印证了目前此恐龙化石只有颈椎骨和颈肋骨化石,而没有其他部位化石的现实。据专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蜥脚类食草恐龙死亡后食肉恐龙吞食尸体时,往往从腹部和腿部开始,残缺的身体极易出现肉骨分离的情况。在后来的水流冲刷下,其他身体部位的化石被带到了别处;二是恐龙颈部的骨头非常坚硬,肉少皮多,极不易风化,这是颈骨保存完整的重要原因。

“亚洲第一龙”会出土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工程师王海军介绍,此前曾在新疆发掘出四块较完整的恐龙头骨化石,不过都是食肉类恐龙化石,还没有蜥脚类食草恐龙头骨化石。头骨含有丰富的信息量,因此,完整头骨化石弥足珍贵,特别是蜥脚类食草恐龙头骨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从挖掘出的化石看,一号采挖坑内的恐龙化石至少有30多米长,一些专家甚至乐观地预计,这只恐龙很可能取代1987年在此地挖掘、1991年出土的新疆马门溪龙,成为亚洲第一龙。支持这一推测的理论研究依据是:通过对已挖掘出颈椎骨的数据推测,它的脖子长度在12米至13米,而马门溪龙的脖子只有9米。

最可惜的是,恐龙颈骨分布是中间细长、两头粗短,此次本应最长的两根化石缺失,无法做到数据上的充分对比,但它极有可能达到或超过在美国俄亥俄州发现的全世界最大的恐龙,因为那条恐龙颈内化石最大的一节为1.5米。准确的推测还需要在后期由专家进一步论证。

在我国,至今还未发现完整的蜥脚类食草恐龙头骨化石。因为食草类恐龙化石的头骨较薄、较脆,极不容易完整地存留。而食肉类恐龙化石因其粗大坚硬被完整挖掘的较多。目前,国内挖掘出的惟一一个蜥脚类食草恐龙头骨化石是在四川省自贡市大山铺发现的,但化石已严重变形。如果这次能挖掘出完整的恐龙头骨化石,将是轰动世界的重大考古发现。

“恐龙沟”还是“化石沟”

虽说大家都知道准噶尔盆地一带是亿万年前恐龙生活的家园,但真正发现恐龙化石还是有一定的偶然性。2002年8月间,一位工作人员在昌吉回族自治州五彩湾一处山坡上用地质锤随意寻找化石,刚在山坡上拨拉了两下,就惊喜地发现一段化石裸露在土层外。几经专家努力,随后在此发掘出两具几近完好的恐龙化石。

1987年,一位专家在“恐龙沟”一号采挖坑北面8米远的山坡拐弯处,突然发现前面白白的一块,走近一看,是一块恐龙爪子的化石。由此挖掘出一具食肉兽脚类恐龙――中华盗龙的化石,是我国最完整的盗龙化石。

至今,在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境内的准噶尔盆地里共出土并经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命名的有中加马溪龙、江氏单嵴龙、董氏贼龙、戈壁克拉美丽龙、明星天池龙、五彩湾工部龙和苏氏巧龙,还有一些尚等命名的种类。有专家预测,仅奇台县“恐龙沟”里可能有几百具恐龙化石及大量的其他动物化石,是个典型的“化石沟”。

最奇特的是在同一地质带里发现的“九龙壁”。在一块化石上有九具可能是生活在2.25亿年前的肯氏兽的完整骨骼化石。科学家们认为,可能是在草原突然沉陷时,其中七个正在玩耍,两个正在交配的肯氏兽被永远定格在石头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徐星博士介绍,1.6万年前侏罗纪时代恐龙的化石记录非常贫乏,而此时期是恐龙研究关键时期,此次在恐龙沟的发掘,将极大地推进恐龙的进化研究并对这一时期准噶尔盆地的地质构造以及板块漂移学说提供有力佐证。

“恐龙沟”,一个让人回到远古时代的戈壁滩,一个让人产生众多联想的戈壁滩,一个期待着有更大发现的戈壁滩。在这里,我们还会发现什么?

 

延伸阅读

●1928年至1931年,我国科学家袁复礼教授带领中国―瑞典西北联合考察队深入新疆奇台的北部荒漠,发现了大量的三迭纪兽形爬行动物化石和种类众多的海相、陆相地层化石。袁复礼教授这次考察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奇台县境内六棵树一带的博尔腾戈壁发现了两具大型恐龙骨架。其中一架经专家杨健钟的修复,恐龙身长10.26米,背高为4.05米,后来被命名为“奇台山天龙”,属蜥脚类恐龙。两具恐龙化石的发现,当时在亚洲尚属首次,轰动了世界。

●上世纪50年代,新疆地质工作者在五彩城一带再次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恐龙化石。1983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组成新疆考察队,在吉木萨尔县境内的石树沟硅化木点附近的帐篷沟挖掘出一具恐龙化石。专家定名为苏氏巧龙。它属蜥脚类恐龙,与马门溪龙属同一种类。目前,这具恐龙化石保存在新疆地质博物馆。正是这具恐龙化石的发现,拉开了人们在将军戈壁进行古生物研究工作的序幕,对我国古生物研究有着特殊的意义。

●1984年以来,在奇台县将军戈壁这片被称之为恐龙沟的地方,中外古生物考古专家先后挖掘了6具完整的恐龙化石。这些恐龙化石分别属于兽脚类、蜥脚类、龟鳖类和鳄鱼类。

●1987年我国和加拿大组成的联合考察队,就在目前的一号采挖坑里发掘出亚洲最大的一具恐龙化石。它每节颈椎长约1.5米,颈肋长达4米,据此推算,这条恐龙应该长达33米,高10多米,重60多吨,仅次于美国发掘的34米长的“地震龙”。与此同时发掘的另一具恐龙化石长5.1米,背高1.7米,专家鉴定是大型的兽脚类恐龙,属江氏单嵴龙。

中加两国考古学家的重大发现大大推动了准噶尔地区古脊椎动物的研究,为准噶尔盆地成为世界上研究恐龙与古脊椎动物发展及恐龙灭绝原因的重要地区提供了有力的实证。

●1998年成立的中德合作新疆地质古生物科研队在2000年至2002年中,对准噶尔盆地古生物化石进行了考察,发现了大量淡水鲨、龟、鳄、恐龙和柱齿兽等两栖类、爬行类及早期哺乳动物等化石。通过近三年的研究,他们发现,这些动物生活在距今1.6亿年至1.7亿年前,与世界其他地区同期的古脊椎动物不同,这些新发现的古脊椎动物属于新类型。比如龟类的壳体是非常特殊的三角形,鲨鱼是生活在河湖中的淡水鲨,而鳄、肉食恐龙和翼龙等也完全是不同于世界其他地方的新属种。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赵喜进从上世纪60年代起就多次深入准噶尔盆地进行科考,并参与了这一地区恐龙化石的重大发掘活动。面对如此众多的恐龙和其他古生物化石,他认为,从现在的乌伦古河到将军戈壁东缘,整个准噶尔盆地东北地区在恐龙生活的远古时代就是一个如新月状的湖岸,这里气候潮热,森林茂密,水草丰盛,是一片绿色的王国。

从这一地区发掘的恐龙化石的种类来看,食植物的蜥脚类龙是生活在水中的,食鱼和水藻的鸭嘴龙则具有水陆两栖性能,而食肉的兽脚类龙完全是生活在丘陵地带的,由此便能勾勒出这个地区的古地貌概况了。另外,这一地区发现的食肉类龙不少,根据恐龙食物链的结构比例推断,同一地区必然有几倍于这种恐龙数量的食植物恐龙存在。就以那具“亚洲第一龙”来说,如果没有深的湖水和茂盛的植物,它们长期生存和繁衍是不可想象的。正因为当时的准噶尔湖泊沿岸地区具备这些条件,所以这里的恐龙才特别多,种类才特别全。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著名古生物学家马丁博士认为,准噶尔盆地当时是一个很大的淡水湖,还有大量的森林,环境十分优越。同时特殊的地理环境又使得这里曾与世隔绝,与亚洲的联系可能被高大的山脉隔断,与欧洲的联系则可能被海洋隔开,这也许就是造成准噶尔古生物新属种的根本原因。

●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是我国另一处发现恐龙化石的地方。2004年11月,农民马云在南磁湾山梁上发现一块红褐色、状如巨型动物骨骼的化石。

2005年4月,经专家鉴定,推断南磁湾山梁地层为晚侏罗地层,巨型动物骨骼化石很可能是恐龙化石。

2005年6月,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布灵武恐龙化石群为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月中旬,发掘人员再次发现恐龙化石,其中3只保存完整的恐龙肩胛骨化石长达1.8米。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