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用爱心延续生命

2006-08-25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朱伟光 王庆环 特约记者 朱伟华 我有话说
一名大学生将自己的造血干细胞捐献给一个素不相识的贫苦女孩。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这个爱心“故事”让许多同学和老师感动与敬佩。他,就是哈工大理学院物理系学生杨振岭,一个来自苏北农村贫困家庭的普通青年。

“如果我不捐献,她就会死掉,我要救她!”

乐观、热心的杨振岭

经常把阳光和微笑洒向他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2003年的一次无偿献血中,杨振岭填写了一份捐献造血干细胞同意书,成为了志愿者。2005年1月,通过黑龙江省分库的HLA检索确定,杨振岭与住在医大二院的白血病患者艾梅的HLA相合。由于目前国内捐献干细胞的志愿者比较少,要配型成功一例是极为不易的。17岁的艾梅是幸运的,当省造血干细胞管理中心的工作人员通知杨振岭这个消息时,他坚定地表示:“愿意捐献自己的干细胞,救助那位不相识的白血病少女。”

远在江苏的母亲得知儿子要捐献造血干细胞,担心捐赠会对孩子的身体造成伤害,当即表示反对。面对亲人的反对与疑虑,杨振岭始终意志坚定:既然是一名共产党员、是一名国家重点院校的学生,就要在关键时刻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带头作用,展现工大学生的优秀品格。

为了打消母亲的疑虑,杨振岭的长途电话不知打了多少,他还动员弟弟一起说服母亲:“妈妈,她能找到配型合适的骨髓很不容易,如果我不给她捐献,她就会死掉的,我要救她。”……最终,母亲拗不过“死心眼”的杨振岭,终于点头答应了。

“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2005年8月5日,杨振岭住进了哈尔滨血液病肿瘤研究所病房。8月8日,开始注射动员剂,以便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并使之达到外周血中,以利于采集。

注射动员剂是采取造血干细胞的关键环节,动员剂又叫人类白细胞刺激因子,通过这种药物的作用可以加速生成造血干细胞,并使之扩散到外周血中以利于采集,但是这种药物对人体有一定刺激。

药物的副作用一度使杨振岭感到有些不适,在身边陪护儿子的母亲看着心疼,总是忐忑不安。杨振岭微笑着对母亲说:“这是正常反应,我能挺得住。患者现在已经进入隔离舱,身体所有的白细胞都被杀死了,没有任何免疫能力,她在等待着我的造血干细胞,无论怎么困难我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4天的动员剂注射,杨振岭外周血中的白细胞数量达到了要求。即将走上手术台的杨振岭没有丝毫畏惧,盼望手术快点进行。他知道,有一个生命正在等待他的血液点燃起重生的希望!8月11日,杨振岭躺在手术台上,通过血细胞分离机近4个小时的分离,医生顺利地从杨振岭外周血中采集到含造血干细胞的50毫升救命血液。

当人们翘首期盼着移植手术成功时,从患者那边传来的消息却不乐观。由于患者病情严重,还需要含造血干细胞的血液50毫升。当需要进行第二次采集的消息证实时,人们都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杨振岭身上。大家都担心,连续两天大量分离可能会对杨振岭的健康造成损伤,更何况在首次分离后杨振岭出现了低烧和头痛现象,再次捐献可能会很危险。此时,医生也不好判断,始终为儿子担心的母亲劝杨振岭放弃,可杨振岭却坚定地表示要进行第二次采集。

8月12日,医生再次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工作。面对坚强、执著、始终微笑的儿子,母亲流泪了。当100毫升救命的液体输入到患病女孩体内时,女孩妈妈流着泪对杨振岭说:“我们全家都感谢你,你给了我女儿第二次生命。”

“在别人需要爱的时候,他总能够慷慨地给予。”

杨振岭家庭经济比较困难,他每年都要通过贷款才能缴清学费。但一直自强自立的他不愿意增加家里的经济负担,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打工赚取生活费。经济的窘迫丝毫没有动摇杨振岭对生活的执著追求与热爱。据他的辅导员徐晶介绍,杨振岭的学习成绩非常优秀,每年都得奖学金,被同学称为“奖学金专业户”。而高中就是积极分子的杨振岭一上大学就递交了入党申请书,2005年4月他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中共党员。

老师和同学们对杨振岭的做法一点儿都不觉得奇怪,因为他平时就总惦记着为别人和社会做点儿什么事情。杨振岭的同学马少桢说:“他就是这么个人。在别人需要爱的时候,他总是能够慷慨地给予。”作为学生干部,他从点滴小事做起,为同学认真服务。入学以来坚持每天帮老师收作业、擦黑板;面对生活困难的同学,贷款上学的他主动把自己的补助金分给他们;他关心志愿服务工作,积极投身志愿服务活动。捐献造血干细胞这一特殊的经历也让杨振岭对人生有了更深的领悟:“人生要过得充实一些,不能虚度,要珍惜生命。”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