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许凌峰:自费20万元招募支教者

2006-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易运文 本报通讯员 邓云娟 我有话说

如候鸟般在深圳和湖南这条“出钱、出力、被人嘲笑”的公益路上,许凌峰一走就是16年。

16年中,他捐助的学生从1人到300人,从50元到百万元,从点对点资助到自费招募教师支教。

16年中,

无论是做保安、当厂长,还是在装饰设计公司发展,他从未停止过拼搏创业,扶弱助贫,让山区贫困的孩子延续求知之路。

然而,他的举动不为人理解。他并非日进斗金的富商,第一笔爱心资金来自不到300元的工资。

“他身上有太多令人不解的地方。但只要对他有了了解,你就会钦佩他身上最真最善的人性光辉。”一直协助许凌峰的深圳市教育局工作人员和许多慕名而来协助他的深圳义工如此评价。

爱心天使

许凌峰出生在湖南衡阳一个贫瘠的小山村。7岁那年,父亲去世,大哥和二哥相继辍学,生活只能靠亲属救济。艰难完成学业后,他怀揣100元只身闯荡深圳,有了一份工作。

“第一个春节,就是1989年我回家时,同村一个12岁的小男孩找到我,想让我带他到深圳打工。看着小男孩焦虑的眼神,我心里无法平静,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我要资助他上学。”实际上,那年许凌峰的工资不过两三百元,这是他资助失学学生的开始。

这是许凌峰爱心足印迈出的第一步,而这一迈,就迈了16年。

2001年冬天,许凌峰在河源二六村看到这样一幕:寒风像刀子一样穿透破破烂烂的纸窗户,割在孩子们稚嫩的脸上,教室很黑,黑板很小,课桌歪歪斜斜。“与其说是学校,不如说是教学点更为恰当。没有电,少粉笔。因为这都要钱。”许凌峰回忆道:“在一间教室旁,我看见一个小男孩蹲在那儿,后来得知,这个男孩已经辍学,但还是常来学校,他最喜欢的就是学校。我不可想象,什么力量在驱动着这些孩子,即使是如此恶劣的环境,也还要学习、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

离开学校后,他找到村支部书记,要求资助20个学生。让他意外的是,另外一个班还有40个学生面临辍学。考虑到自己的实际能力,许凌峰回到深圳后还未拍去身上的尘土,就拨通了朋友的电话,向他们求助。次日,许凌峰怀揣着朋友们一颗颗滚烫的爱心资助了这些学生。在他和朋友的善举下,二六村的希望小学建好了,120多名学生重返校园。

一诺千金

去年秋天,许凌峰出差到长沙,偶然从一家电台的节目中获悉,地处湖南常宁大山深处的弥泉乡偏远贫困,许多孩子辍学。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决定去趟弥泉乡。

几经辗转来到弥泉中心小学,许凌峰听到一件让他更吃惊的事:弥泉乡从来没有出过一个中专毕业生,更别说大学生。“并非乡里不重视教育,而是因为太穷,请不起好老师。念过小学的教低年级学生,念过初中的负责高年级学生。”对多数学生来说,小学是他们唯一的也是最后的学习阶段。几天后,有学生将离开课堂,担负起生活的重担。

临别时,许凌峰允诺:“我一定帮孩子们请几名教师来。”回深圳后,他登广告:20万元招募扶贫支教。他的行为引起了深圳市教育局的关注,教育局的人一边着手帮助许凌峰策划这次支教活动,一边积极与弥泉乡学校联系。

许凌峰出资20万元招募支教教师的消息在深圳引起轰动,报名的教师打爆了老许的电话。2006年4月,一支由5名老师组成的扶贫支教小分队正式前往弥泉乡。也就在这天,他又资助了60名贫困生。

几年下来,许凌峰为支教奔走了多少个日夜没有认真想过,资助了多少个孩子没有认真算过。但是,山区孩子们一双双无助的眼神却深深印在他的内心,挥之不去。他说:“我自己的力量是微薄的,只是表达了对贫困山区教育的一份关爱和心意。”

我不是旗帜

作为2005年深圳的“公益之星”,许凌峰无疑成了一个公众人物。他表示:“我不是一面旗帜,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人,我不求名、不求利。我喜欢过简单的生活。我只想用爱心,用自己的钱,在能吃饱穿暖的情况下帮助别人,感染别人,或者希望别人也跟我一样帮助人。”

许凌峰的故事被披露后,有些单位邀请他去作报告,原本他不想答应的,但想想,为什么不通过这个机会让更多人了解贫困山区孩子的状况呢?为什么不能让更多的人来关注这些可怜的孩子呢?于是,他答应了。后来,有好多人来电来信要求捐款捐物,有的还希望能和他一起去。

纯朴的老许平静地走着自己的人生之路,谈不上惊天动地,甚至缺少人们想象中的豪言壮语。但就是这种执著于平凡小事的坚忍,有一种打动人的力量。(本文照片为资料照片)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