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高校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责无旁贷

2006-08-27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唐其钰 我有话说

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具有知识密集性特点,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为一身的高等院校,负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应发挥重要作用。

建设创新型的国家,毫无疑问需要创新人才来实现,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也将是培养和造就创新型人才的历程。江泽民同志指出:“为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

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人才的民族,就难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国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的规模与数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全面的人才支持,这是高等教育的第一职能。当今世界,知识经济正在兴起,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空前活跃,民族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力量,决定着民族的兴衰与国家的存亡。而人作为第一资源,是生产力的第一要素。高层次、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主要依靠高校来培养。高等学校应发挥自身智力资源的优势,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高质量的创新人才。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是中国高等教育必须思考和研究的战略性课题。不同层次的大学要培养不同层面的人才,但无论是通才还是精英人才,都必须具有创新精神与基本素质。传统的大学教育模式是知识的灌输、传授模式,这种模式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大学必须转变教育观念,以创新作为大学的精神核心和价值追求,着力强化理论基础、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只有把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在教育的优先位置,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探索未知、勇于创造的精神和能力的人才。大学应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坚持不懈地开展创新教育和创新教学探索,才能使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快地适应创新型社会的需求。

鼓励源头创新,提升核心竞争力是高校的重要任务。高校是国家基础性研究的主要力量,是重要的知识创新执行主体。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要以知识创新为己任,以学术发展为取向,成为国家基础研究和高科技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

在大学中,特别是在研究型大学中,凝聚着一大批高水平的科学家、学科带头人,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学科,拥有学科综合、交叉和渗透的优势,是科学知识的创新源头,能够提供对社会经济发展有深远影响的科技创新性成果。据统计,我国高等学校现有从事研究开发人员20.9万人,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9.4万人;拥有中国科学院、工程院两院院士712人,占我国两院院士总数一半左右;截至2004年年底,现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60%建在高校,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设在高校;2004年度,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占总数的78%;获重点项目资助占总数的65%;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占资助总数的63%;重大研究计划项目占资助总数的67%;承担“973”计划占全国总数的42%。这些宝贵的科技人力资源和研究项目及成果,是高校为我国走创新型国家发展道路提供的最大支持和保障,也是高校科技自主科技创新的最大优势。

基础性研究要立足学科发展前沿,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紧密结合,突出“以人为本,以项目为纽带,以学科为依托”的思想,科技成果要不断地融入学科建设,而学科的发展又在基地与人才方面给予科技创新提供有力的支撑,实现创新知识的有机集成。多学科交叉与渗透是当今知识集成的重要特征,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渗透,不但能促进学科领域的不断延伸,还能带动新学科的产生和发展。因此,要高度重视学科的交叉与渗透,充分发挥高等学校多学科综合性的优势,寻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新的生长点和突破点,建立各学科既精细分工又密切合成的社会化集成机制,为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创新任务创造条件。

高校要瞄准国际科技发展前沿和高新技术领域新一轮的竞争热点,按照超前部署、基础领先、带动应用的原则,充分发挥拥有丰富创新资源的优势,提高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的能力,在一些优势学科领域,如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实现与世界水平同步发展,逐步实现超越,保持技术领先。要跟踪国际学术前沿,实现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确保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以提升国家科技的核心竞争力,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对知识创新的需求。

根据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高校需要着重做好的另一方面的工作就是要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科技创新。高校不是孤立的,它也是社会的一部分,因此高校科研一定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讲,大学的科研价值更在于创造新知识,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或专利,在于把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在于为社会做贡献。社会服务是高校的社会责任和使命之一,也是高校自主创新的不竭动力。

国务院在关于实施科技规划纲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中确立了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一点非常重要,但在这个过程中高校不能缺位。多年来,国内高校以自身学科和人才优势培育了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并且通过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与企业联合建立研究开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技术创新组织,向企业提供高端技术服务,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条件支撑,也产生了大批科研成果,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显示出高校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的知识贡献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鼓励和推动大学与企业进行全面合作,努力探索建立产学研结合的良性机制,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共同参与,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前提保障。

目前,从高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还存在着论文多、成果少或科技成果转化不够,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以及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成果少的问题,这些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面对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发展战略,高校有责任紧紧跟踪国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积极探索以创新平台、重点科研基地、重点学科为依托,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重大项目牵引、凝聚学术队伍的人才组织模式,催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科技成果。

高校不但要服务于社会的发展,还应担当起引领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创造的重任。要建设创新型国家,高校应进一步集成高校与企业的资源,优势互补,相互融合;通过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大学的专家、学者,要进一步深入企业,在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上发挥核心作用。而大学自身的发展与提高,与社会的全面发展与提升也是密不可分的。高校在为社会服务的同时,要把目光瞄准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把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作为凝聚人才的大熔炉,在实战中培养出过硬的科研队伍和后备力量。并且对已有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成果,进行综合集成、消化、吸收和再创新,进而推动大学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增长。

总之,在全面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伟大进程中,高校要以推动教学、科研和为社会服务的有效结合为目标,通过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为技术创新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和智力储备,通过进一步与国家整体发展密切结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强化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支撑作用,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的引领力量。(作者单位:首都师范大学)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