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南京暑假生活的“几多几少”

2006-08-30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本报记者 郑晋鸣 本报通讯员 褚雯 我有话说

南京市中小学生利用暑假参加科普活动葛讯摄

“第三学期”负担多

共青团南京市委员会近日公布的“南京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调查问卷”显示:今年暑假54.2%的学生在培训、补习班中度过,而自愿参加的仅占31.4%。这其中绝大多数是毕业班的学生。

8月18日上午11:50,记者在南京宁海中学门口碰到刚刚下课的小于,这个即将升入高三的男孩一脸的疲惫,他告诉记者现在他每天早上7:40到学校,50分钟一节课,一天要上八节,假期对于小于来说并没有什么特别,依旧是看书做题。而另一位姓梁的同学告诉记者,自从上了高中再也没有暑期旅游,她的上一次旅游是在上初三的时候。

相对于城里的中学,县里的中学似乎更加疯狂。据南京市溧水县的一位中学老师透露,高二升高三的学生是不放假的,高一升高二的学生须分两次补课20天,补课的作息和正常上课一样,住校生还须上晚自习。

虽然教育部门三令五申禁止集体补课,但仍屡禁不止,对此,学校很无奈:“别的学校都在补课,我们学校不补课讲不过去。”家长也很无奈:“我们也想让孩子多休息,可别人的孩子都在学,我们孩子在家闲着,哪竞争得过别人?”为了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上培训班、补习班的学生呈低龄化趋势,有人无奈地将暑假称为“第三学期”。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不可谓不费心,然而在刚刚公布的《2006年人才蓝皮书》中,中国人才现状的统计数据让人忧心:中国人才国际竞争力仅相当于美国的48%,相当于日本的62%和德国的75%。为什么学生这么辛苦,竞争这么激烈,可一放到国际上,差距那么明显?

这或多或少与应试教育有关,填鸭式教育培养出的学生更趋于同质,同时把学生们推入了一个更狭窄的竞争通道,随着学生走出校园步入社会,竞争愈发明显,升学压力转变成了就业压力。

孩子内心知者少

今年是江苏教育国际交流服务中心举办暑期出国修学活动的第11个年头。“这两年参与的学生越来越多。”该中心修学旅行部的高部长介绍说,今年有2100多名学生赴外修学旅游,短的四五天,长的二十天,价格从几千元到上万元不等。对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孩子来说,出国修学并非他们内心所想,只是父母安排不得不听从。

“暑假在家挺无聊的!”小学五年级的小余叹道。与那些整日奔走于家、培训班之间的同学相比,她算幸运的,父母虽然没有拉她去上补习班,可她并没有因为有空余时间而快乐。她也希望利用暑假好好玩玩,但考虑到家庭条件只能选择待在家中。

空闲虽多选择却少

英国有句谚语:只学不玩,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娱乐也是学习的一种,好的娱乐形式不仅开阔孩子的视野,还能陶冶情操、塑造品质,而这些都会伴随孩子一生。对于这一点,国外的一些寓教于乐的做法值得借鉴。据媒体报道,英国一家社区慈善基金为中小学生组织“狄更斯戏剧”主题暑假小组,9岁―11岁的孩子在老师带领下一起玩泥巴,制作狄更斯泥塑像,画想象中的狄更斯时代故事,以狄更斯到现代社会为主题排演戏剧,然后为公众演出。一系列的活动不仅让孩子们亲近了自然,增长了技能,还培养了责任感。

然而,小余的暑假绝大多数时间却是在家中度过,而家里连她喜欢看的故事书都没有。“从小因为家里条件差,妈妈不给我买童话书,现在快要升初中,就更不可能买了。”和小余聊天的同时,记者发现不仅是小余的暑假生活乏味,她父母的生活也是极为单调,空闲时间除了看电视,就是偶尔带着孩子去走走亲戚。“日子过得紧紧巴巴,活动越少越好。”小余的父母这样解释。

《2005年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中有一项对全国21座大城市居民休闲活动的调研,显示在各城市居民的休闲生活中,“打麻将”均占据显要位置。“南京市未成年人暑期生活调查问卷”显示,80.5%的未成年人表示暑期中想上网。在成年人空洞的娱乐熏陶下,孩子们从虚拟网络寻求满足也就不奇怪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